1. 首页
  2. 心情笔记

芦苇滩之行

1974年秋,全班同学浩浩荡荡开到了S镇下属的一个大队,开展学农活动。S镇是个古镇,也是革命老区,靠近大纵湖,这里河汊湖泊,碧波荡漾,还有神秘的芦苇滩。当地的干部和社员热情接待我们,大队的会场里支起了大灶,全班40多个人分散住在社员家里,还真像样板戏《沙家浜》里写的那样,部队驻扎,鱼水一家亲。

我和几个同学开始是住在大队浴室的,当时正值秋季,浴室还不需要开放,也算闲置利用。浴室大概有7、8个平方,水泥地,我们在地上垫上稻草,再铺上自带的床单,倒也合适,但睡到半夜,身上就痒得不行,把衣服撩开一看,身上全是红块---,可能是跳蚤,真没办法对付,又坚持了几日,后来实在坚持不了,调整住到一位社员家里,情况才有所好转。

这次学农,不同以往,不仅是参加劳动,而是在农村全方位的学习,算是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同学中有的学种植、有的学兽医---,我被安排学习如何写新闻报道。老师请了公社的宣传干事作辅导,这位干事40多岁,还是省报的通讯员呢,能讲也很干练。他讲了做新闻报道的经历和经验,说苏北的宣传报道能力不比苏南差,就是要不断去挖掘题材;他说了一句顺口溜,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就是:“身穿涤卡,脚踏洋马,手带罗马---”(意思是一些人羡慕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身上穿着涤棉卡其的衣服、脚下踏着自行车、手上带着罗马牌手表,---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奢侈的)。我听着辅导,心里很是钦佩,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还真有能人!

学农活动接近尾声时,当地一位小伙子带着我们几个同学走进了湖边的芦苇滩。芦苇滩里水网纵横,芦苇壮硕而挺拔,一望无边,一阵微风吹过,芦苇发出“沙沙---”的声响。芦苇超过了我们的身高,人们走进芦苇滩,稍不注意,就可能不见踪影;我们紧紧跟随向导,前行在芦苇丛中。小伙子告诉我们,在芦苇滩里,极易迷失,如果走失了,不能乱跑,要把湖边的那个高高的了望塔作为向导,认准方向一直走下去。---我们边走还边采芦苇叶,芦苇叶清香碧绿,还可以用来包棕子了。

芦苇滩之行,惊险刺激,还长知识,也算是下乡学农的收获之一吧!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8378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