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胡传永作家的采访笔记“陪读”一文,我的内心就像烧开的水一样不停的在翻滚着,久久难以平静。陪读一事我不知道它始于何时,又将终于何日?
读书本是自己之事,何故还要人陪,饮食起居要人照顾那只是病人老人之事,一个初中生,高中生竟然不能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说来也令人发笑,成才与否,难道关乎人陪?我不相信,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成才的人:像高尔基,达尔文,爱迪生,张海迪等,不胜枚举,难道他们都是靠父母们陪出来的?能够在学校里安心读书,没有战火的硝烟,也无野蛮的运动,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条件,何苦还要庸人自扰,天下父母心谁都知道,也能理解,但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有些事情是不能替代的,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皆如此,然而到底成龙成凤,成蛇成鸡。那便不得而知,因为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还得看他们自己的造化。孩子能升学固然很理想,若不能升学,就业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更何况自学也是成才的一条途径。只要有信心,有毅力,有目标,有人陪也好,无人陪也罢,在学校里也好,在社会上也罢,你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同样能做出不凡的业绩。
狄更斯说得好: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马克吐温说: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你一定会做出令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对于陪读一事,我颇感费解,人生一世,匆匆而过,难道就只能为了儿女们生活,难道就不能留点时间,空间给自己?像作者文中提到的白淼,本是个才华出众的人,然而,为了孩子竟然淡出了文学,当起了全职陪读母亲,人生中三十四十岁本是收获累累硕果的鼎盛时期,而她却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孩子而活,试问人生有几个三十四十年,再者,孩子看着自己的父母如此呕心沥血的陪着,过着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们的心里也未必快乐幸福。那种升学的压力,父母那双望眼欲穿想其成才的眼睛,常常会使子女们心存恐惧,疑虑,困惑,有一种万一考不上,将如何面对辛辛苦苦陪读的父母呢?如此心情,怎能放松,怎能安心学习。
所以我认为陪读之事,大可不必,不要错误的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理论知识只是一部分,如果不能结合实践,就不会真正发挥作用,纸上谈兵就是最好的例证。学历的证明只是代表过去的符号,像爱迪生,只有三个月的学历,高尔基小学未毕业,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胜过那些所谓的名牌大学生,甚至更高学历的学生。
陪读不是明智之举,孩子固然是父母心头最痛的那块肉,但毕竟我们不能伴其一生,更何况成才不一定要进有围墙大学的门,社会大学的门是时刻敞开着的。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例子不胜枚举。
父母难保百年春,有些事情还得自己作打算,有些主意还得自己拿,不能像童年的孩子一样遇到什么事情都去找妈妈。陪读的家长们,请放开你们捆绑孩子的手,松开你们手中的绳,给他们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自由的呼吸,让他们自由自在的驰骋于广阔天地间方能有所作为,不能使其有太大的心里压力,不能使其在紧张严肃的考场中动不动就想到你们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让他们像欢乐的小鸟飞向广袤的蓝天。
我既为父母对子女们的这种无私奉献和关爱所感动,同时也为这一举动而担忧。天下父母心谁都知道,也能理解,想子女们所想,急子女们所急,就是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把命献出来都会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在所不惜,然而如此陪读,是否能达到预定效果,如愿以偿这就未必,我想甚至会背道而驰,打碎希望,良好的教育固然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痛苦和磨难更能成全那些有志之士。全身心的,形影不离的陪着孩子就未必一定能成功,成才有时候还得看其造化,就像最好的学校也会有不成器的学生,最差的学校也会有优秀的人才一样。牛顿没有父母陪,达尔文是自学成才,孙中山和毛泽东同样没人陪,陪读,你能陪多久,你有多少时光可以陪?考上大学也未必就阿弥陀佛,有的还有一段漫长的求学之路,你能这样一直陪下去吗?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读研留学?你能都陪吗?这不仅浪费自己的美好时光,也剥夺了子女们独立生活的权利,人嘛,都只有一次生命,也应该为自己好好地活上一段时光,找回一次自己,人生长短未知,前途未卜,虽然不说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之语,但自己也很重要,别太委屈了自己,也别太勉强了自己,怎样才能过得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光明磊落,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珍惜自己,善待自己,自己都不能照顾好自己,你又怎能去帮助别人。
宁寄平2015年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3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