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些年我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
在八十年代,好像是谁家要是出一个大学生什么的,连整个家族都会一夜走红,声名远播十里八乡。众乡邻聚在一块,每论及此事都滔滔不绝,恨自己当年没能把优秀的基因多遗传给子女一些。言语之间除了羡慕之外就剩唏嘘了。当然我的家人也绝不会放弃用此事鞭策我的机会,至于当时的具体情形我已记不清。但是我奶奶对我的教育方式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能用地道的家乡话把自己的企图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说,你是想挑大粪还是想考大学?我总是在她老人家话还未落音就早已对答如流,选择:考大学!我的话总能博得她满足的笑容,然后过来抚摸我的头,还不忘给我整整衣角。
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大学是个什么东西到底有多大?我不懂,只知道它很好,很神圣,我很需要它!至于大粪我则不陌生,我更见过挑大粪的人全身摆弄的污秽不堪不断有绿翅红头苍蝇尾随,每与路人逢迎,路人皆捂鼻掩面唯恐避之不及。不明白大学和大粪有什么关联,一个神圣无比,一个污浊不堪,她怎爱把两个相差天壤之别的东东相提并论,难道是它们都带有大字?
2. 那些年我们所受到的学校教育。
以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是我对学校传统教育的一点浅见。你一旦踏进校门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由,这本无可厚非,可上课的时候不准上厕所,即使有尿也得憋着,这是我最不能容忍的!我还清楚地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因上课不许上厕所而尿一裤子的糗事,至今想起我依然心有余悸!
3. 那些年我们一起念过的书。
现在只能用枯燥乏味来形容了。小学除了语数连英语都不开设。更不用说社会、音体美等五花八门的素质教育课程了。而那时的我们却学的津津有味。我知道现在的学生一提起学习就抱怨说是用模板束缚了他们的思维,用八股取士助长了奴才精神。当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现象。在如今这个“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糟。”的年代里的学生很难体会我们当时对书的痴迷程度和对未来的憧憬。
4. 那些年在我印象中的人。
那些年在我印象中的人大多都印象苍白,或许是因为他们不够另类,或许是因为我太平庸。因为只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啦,即使你不怎么拔萃只要够出类也行。
“莫让今日错过造成明日懊悔”。室内课堂上十分安静,突然从室外的窗口吼出这么一嗓子,着实让全体小学生陡然惊悚起来,紧接着是哄堂大笑。年轻的老师也被他不寻常的这一举动逗笑了,不过他笑得含蓄,是笑不漏齿。并友好的示意他走开,别耽误上课。他扫了一眼早已笑得前俯后仰,上气不接下气的我们,扭过头,住着拐杖悻悻的走了。我能看出来他当时很不高兴,颇有一种别人笑他太疯癫他却笑别人看不穿的不屑神情。
现在想想这是一句多么普通的话呀,可在当时不知我为什么笑,更不理解他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无疑更增加了我对他的神秘感和崇拜,所以时隔多年我对他还是有点印象滴。
此人姓焦名瞎,是附近村上的五保户,无父无母无儿无女无老婆。他性格孤僻又加上长得其貌不扬,其中的一只眼年轻时又瞎了,所以他的真正姓名已无人知晓,大伙儿顾貌思名都叫他焦瞎子。上帝如果关上了你的门,她定会留扇窗子给你透透气。焦瞎子一生过得无比凄惨,让人觉得这个小老头儿真可怜,容易产生同情心。所以村里如实的把他的情况上报大队,大队上报到乡里。乡长批示要把赡养五保老人工作当做面子工程来抓,拨出专项资金给他每月30元生活补贴,到逢年过节还有干部拿着慰问品到他家去慰问临走还不忘放一嘟噜鞭炮。
可以说这是他没花自己一分钱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办成了“农转非”户口!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塌了,就地解决,乡长立即命令学校把教师的办公室连夜腾出两间给他居住。说实话有些民师很羡慕他的待遇,就连我们尊敬的老校长见了面都会喊他一声老大哥。唉,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5. 那些年我们一起过的课余生活。
在那个产生“万元户”就算是有钱人的八十年代,我们小学生能吃的零食并不多。有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用小小塑料袋包装,内有一精致的塑料小勺子,5分钱一代。像极了黑社会电影中的毒品,小心撕开袋子舀一点放在舌尖上酸酸甜甜的很是享受。
还有一种叫泡泡糖,就是口香糖的前身,刚到嘴里麻甜麻甜的。嚼完后还能吹上几个泡泡,有女生吹得特别大,在我面前炫耀,可我怎么也学不会!!嚼过的泡泡糖绝不会轻易丢弃,是可以二次利用滴,当做“拉面”,大多时候是偷偷放在女同桌的板凳上,当她不注意一坐下就会粘住裤子。我被老师叫去训斥一通,或者打两棍、扇几巴掌都很正常,连人带书包被跺出门外也是有的,即使受了重罚回家也不敢吱声。那时候老师打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人都说只有老师重视你才会打你,所以打的越凶也就重视的越很!从没有老师不准体罚学生这一说。
夏天冰棍吃的较多,只有钱足够多才能吃上一块雪糕,有一种用绿色半透明纸包装的豆沙雪糕,吃起来很甜很酥很绵软。头上骄阳似火心里饥渴难耐,突然吃上这样一块雪糕,登时像吃了人参果一般全身三万六千个汗毛孔都舒坦——————只羡雪糕不羡仙。
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也不丰富。当时的课外读物很少,没有现在的网络小说可看。只有一种叫连环画的小人书,上面插图下面配字。我看过《铁道游击队》、《威丧敌胆的赵尚志》抗日题材作品,动漫题材的《铁壁阿童木》和一思考问题就盘腿打坐的《一休》哥,神话《精卫填海》和充满梦幻的《沙恭达罗与豆扇陀》。
除了看书就是看电视了,那个时候电视机是生活奢侈品。本村没有,得到邻村去看,但必须早早的去占位置,去晚了别说座位连站的位置都没有!电视节目并不多,都是当地县电视台插播的录像带,或插转中央台的节目。看不懂《红楼梦》中那些女人们为何整天哭哭啼啼,却热衷于看《西游记》中本领超强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他变幻莫测、天马行空、摧枯拉朽似的斩妖除魔形象是每个小孩子心中接受到的最早的正义教育。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齐天大圣!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一转眼几十载过去了。往事历历,如云烟过眼!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的一生值得回忆的有很多很多,可最幸福的时刻并不多。至于曾经的梦想我还在追赶,万一实现了呢......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zwsb/show/7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