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朋友圈里翻涌起一股晒十八岁的照片的风潮,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不可挡地如火如荼中。其中五零、六零、七零后尤甚。
究其原因才知是冯小刚一部电影《芳华》所引发的这段年龄代的人整体共鸣吧。不想说流光岁月催人老弹指须臾一瞬间之类的凄凄惨惨切切,作为局中之人却也是同样无法放下这份怀旧的唏嘘和那抹追忆的伤感吧。
我们怀念过去,是因为在过去的时光里包含了我们失去的许多东西,而这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无从寻找、再也无处得到了。也许就是因为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所以才有了这些情愫的郁积幻化为不想遗忘的情怀了吧。
人到中年万事休……错!是各种各样的忙碌,家事国事天下事虽不用事事操心,却也是事事关己,大事小事公事终须事事操练。生活就像在一列呼啸着无法停止的列车,由不得你愿意不愿意始终在朝着同样的归宿咆哮着前进着。不管你是在软卧的还是硬座的同样的身不由己同样的情不自禁……
(是不是很熟悉的段落?是不是耳熟能详的桥段?)
当年的梦想在今天的自己看来是一种单纯和稚拙,如青涩得让人激动使人颤栗的荷尔蒙气概一般。那些至今始终坚持地走着的人无疑还是令人敬佩和敬仰的存在。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钢铁是怎样炼成》里面的那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我突然很想拥抱一下当年的语文老师,如果不是他的几何尺和我额头的亲密接触这段话我是绝对不会如此地记忆犹新。
生命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就是一次,平均也就是三万多天。如何有意义的活着就成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了。
好在一部皮克斯的动画《寻梦环游记》很好地阐释了关于生死之间、家庭和梦想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虽然这是一部迪士尼的商业动漫,却精雕细琢地讨论了关于生与死之间,梦想与家庭之间的人类学上重要的问题。
世界上如果哪个国家能够直面死亡的话恐怕没有一个可以和墨西哥相比了。天生豁达乐观的墨西哥人相信人死了只是换一个方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生活而已。而“亡灵节”是死去的家人和活着的家人团聚的日子。万寿菊铺满的阴阳界桥和中国的阴界的阴测测的接引桥、黄泉河、孟婆汤完全是大相庭径。死只是另外一种形式活。而真正魂飞魄散是被人遗忘。对!就是被人遗忘了,没有爱也没有恨,更没有牵挂和怀念了,你的存在与否对于生和死的世界都不再重要的时候也就是烟消云散的时候。亡灵被人遗忘和活人被人遗忘同样是墨西哥文化中真正的死亡的含义。
(信不信你得罪我,我就把你忘了)
“有人活着他已经死去,有些人死了但他依然活着”。
(突然感觉这个观念并不是新鲜的……)
而这部电影的核心内涵却是当选择梦想和家人之间的产生矛盾的时候,家人被摆在了第一位序!很难想象一个连家人也不爱的人会爱一个什么样的事业爱什么样的梦想。梦想永远必须有家人的肩膀一起来支撑的。把爱好当成为梦想并付诸实施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的。没有家庭的支持任何梦想都是空中楼阁一般的不靠谱。
三万多天的生命里陪伴在周围的永远是家人,有时候家人会因为梦想而分离,又会因为爱又团聚。每每团聚却又总是那么短暂,点点滴滴之间使人不敢遗忘一丝一毫。
关于家人的定义很多版本我喜欢的却是这一句,陆琪说过:很多事情都有正义对错,但对于自己的家庭而言,没有那么多可以盘算的。自己人就是对,外人就是错。很简单,很狭隘但也很温暖,这就是家人的意义。
我承认很简单也很狭隘,但是非常人性,很现实。所以连带着鄙视那些歌声嘹亮之辈的阴暗和虚伪。事实告诉我们任何违背人性的大公无私最后都会以丑陋的结局收尾。
芳华之时的自己如风筝一般迎风飞舞扶摇直上,只恨父母的那根线放的太慢、收得太紧。如今,已为人父母的自己手里同样攥着一条风筝线,也终于感受到了同样的沉重又同样的纤细。这绝不是患得患失的踌躇也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优的优柔寡断,而是一份爱的牵挂和家人的羁绊吧。
如果说人性的弱点是执念。对家人的执念,就是一个人的弱点的话我愿意保留这个弱点。也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
生与死、爱与家庭永远是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需要讨论的社会学、人类学、哲学范畴的问题。太深刻了反而不容易理解。
豆瓣上的影评人胡耀元有很好的一个总结:电影本身是一场绝美绚烂的梦,死亡是生命的回照,死亡不是终点,毫无意义的人生才是,等到被所有人遗忘,生命就真的到了尽头。“生命内外,记住所爱之人永远都很重要。”
对于活着的死去的存在过的消失了的只要曾经对你的生命有意义绝不能遗忘。
我想把生命活出意义来才是皮克斯最终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