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情笔记

读《红楼梦》有感

我不是“红学家”,不懂得专业或专门的“红学”研究法。然而我自认为算是《红楼梦》的忠实的读者。《红楼梦》对我这个读者来说是唯一的一部永远读不完、永远读不厌,可以终身阅读的书,不论从哪一页翻开都可以读。

读来读去,我个人觉得《红楼梦》其实并不够切题,思来想去还是是《石头记》的名字更好一些。

从补天遗石引出绛珠仙草,引出木石前盟的故事。而石头却进一步上升为玉石,又引出了金锁,引出金玉良缘的故事。归根到底,总体还是以“石头”为线索的。虽然全书犹如南柯一梦、庄周梦蝶,但是仅仅有“梦”之说法,“红楼”虽在文字有所提及,但确实一笔带过,有点牵强之嫌。

不得不说《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文学的落日余晖、巅峰之作。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一本奇书,其中融入了中国的佛、儒、道三大精神领域的各种思想,包罗万象涉猎的范围也极其广泛。用词之精妙绝伦,构思之神来之笔,谓为惊叹。

记得在《红楼梦》第二回写到贾雨村和冷子兴的交往,不过两句话: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最相投机。但是这可以用“狼狈为奸”的文人与商贾的联谊,文人敬佩商贾的大本领,商贾艳羡文人的斯文名,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在很多解读中,林黛玉是超脱世俗的,但我觉得林黛玉其实也是很会变通的,她的心事重重,寄人篱下、如临深渊的慎重心态,以及入乡随俗的人情世故。比如饭后喝茶等等琐碎小事上,黛玉便注意到贾府与林家的不同,而且十分的随和。如此看来,黛玉并没有那种病态中的脆弱与毫无城府,而是懂得委曲求全。或许有人会说那黛玉对待宝玉是何等的任性。其实这只是多面性之一,人们面对爱情总是盲目的和大胆的,黛玉在长时间的压抑之下,爱的太痛太痛,在宝玉的那里好不容易求得一份释放与“特权”待遇。要是不在宝玉这里爆发,难道要像鲁迅所说那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这只是黛玉小女人的一面,难道这都不允许吗?

不知道曹雪芹是否想到自己的作品被无数的人在解读,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是该含笑九泉还是啼笑皆非;不知道曹雪芹是否会为自己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而欣喜,这或许是中国文人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吧。但作为学生,却对古人可谓恨之入骨,你好端端的写什么名着,搞得后面一群后学者中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流氓“红学专家”,吃饱撑的去写什么研究报告,让学生的考试苦不堪言。(确实有很多大家,比如王国维等等,但我还是较为赞同宗璞对王蒙“作家学者化”的说法,并且王蒙在自己的《红楼梦启示录》一书中很谦逊地称自己的这个不是解读什么“红学”,仅仅是以札记体的记录自己的读后感。)

很多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解读所谓的名着,不论是平头百姓还是学者专家级的,最多会产生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区分,但是归结起来都是在写自己的读后感。只是因为人们的世俗观念和尊卑秩序,于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却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这并非在否定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论,只是残酷的现实让人们在仰望巨人,滚滚洪流剩下的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为一个业余的读者,我有一个直觉。曹雪芹深知他的作品的宏大与细致,越写越是陷入生活的大海,越是难以收笔。这对作家是多么幸福啊,这也给作家带来无际的烦恼和压力。或许曹雪芹写完了后四十回,不慎丢失了无法传承下来,也或许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他便“出师未捷身先死”。至于后面四十回谁人所写那都无关紧要,就算不是很理想,但也大体在曹雪芹的思路下完成。反正作为读者,我也深感幸福,能够在这支“未完成的交响乐”里品读,感悟自己的理想国,多么美妙啊!

《红楼梦》是一本挖掘不尽的书,其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将会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积淀,被解读出新的东西,产生新的认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205027.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