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遭遇顺境或逆境之时
文/小双
又一次引领我的学生去阅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时候,少年时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浮现在我的眼前,是如此的清晰可见。不同境遇孩子的该如何成长,如何成人,如何成才引起了我思考。当成长遭遇顺境或逆境之时,如何善待它?
在铁厂上学的时候,铁厂太和与太平地区的几个孩子与几个父亲在单位上工作的孩子,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印象。我想很多同龄的孩子与我一样,对她们,对他们充满了羡慕。这一群孩子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家境优越的她们,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在很多孩子在缺衣少食的时候,在很多孩子还穿着打满补丁的衣裤的时候,她们,他们的穿着就很清新靓丽,如一道美丽的风景;一个是她们,他们个性活泼开朗,招人喜欢,就是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她们,他们当时那种阳光灿烂的笑脸与神采飞扬的模样。他们,她们那银铃般爽朗的笑声依然在我耳旁回响。她们,他们,成了教室之外所有场地的主角,她们,他们是如此的活跃与开朗。很多孩子在她们,他们的面前都有些自惭形秽。她们,他们是那样的春风得意。除了学习之外,她们,他们有着太多的可以优越的地方。
20年过去,回老家,在那个不大的地方,偶尔会遇到她们,他们,偶有耳闻她们,他们的消息。这群孩子中,很多人没有工作,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有的要么闲着,继续依靠老人;有的在奔忙着,在工作上如意得志的寥寥无几,在生活上幸福的人不多。20年过去了,在工作或创业上能够有一席之地的,工作与生活得很好的却不是她们,他们,而是那一群上学时衣裤打满补丁的,穿过有无数小洞的鞋子的那一群孩子。
曾经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富孩子与穷孩子这两种不同孩子之间的差异,今天我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了答案。
穷孩子因为家境的贫寒而有太多的缺失,于是她们,他们有了向往与渴望,而要获得那份向往与渴望上是满足,就必须得勤奋,那个时候,摆在这群孩子眼前只有两条路,一路是勤学苦读,以优异的成绩跳出农门,一条是学无所获,继续如父母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因为渴望拥有一份好的生活,所有必须得勤学苦读,金榜题名,她们,他们成了物质匮乏,精神富足的孩子。她们,他们缺失着,进取着,勤奋着……她们,他们成了最勤奋的孩子,天道酬勤,她们,他们最终人如愿以偿。当父母老去的时候,她们,他们已长大成人,结实的肩膀已能扛起了自己那个家的责任。这群孩子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成了那个家的希望。
富孩子,因为家境的优越,父母能力的强大,为她们,他们的世界撑起了一把大伞,她们,他们不必精力风吹雨打。衣食无忧中安逸着,享乐着,很少有向往与渴望,一个在甜蜜里长大的孩子,是吃不了苦的,渐渐长大之后,那个给予她们,他们无限呵护与庇护的父母渐渐老去,没有能力再为她们,他们做什么的时候,她们,他们因为缺乏生活的磨练而很难有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曾经没有成长,自我的实现没有实现好,家的压力却随之而来的时候,她们,他们无力招架,不堪重负。有的还将整个家给毁掉。
年少时逆境,如果能用好,它会成为一生的财富,年少时的辛苦,年少的勤奋,年少时的进取,会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逆境用好了,会将劣势转化成优势。
年少时的顺境,如果用不好,它会成为一生中的障碍,年少时的悠闲,年少时的享乐,年少的懒惰,会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可怕的危险。
个人的实现与家的兴旺息息相关。顺境用不好,会将优势转化成劣势。
顺境是一张温床,看你能否超越那些诱惑;逆境是一把锋利的刀,看你能否经得起磨砺。孩子在年少时,是不这些的,作为家长一定要引领自己的孩子去自我实现。无论是顺境与逆境,其实都可以成才,关键就看年少之时,父母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去引领自己的孩子去成长。顺境是人生的旺季,能否有更好的发展,就看你能否经得起诱惑;逆境是人生的淡季,能否走出低迷,就看你是否耐得住寂寞。
遭遇逆境,就去萎靡不振,就去牢骚满腹,就去怨天尤人,就去自暴自弃,止步不前,不思改变,不求进取,这样你会在荒废时光中,颓废自己中将你的人生给彻底的毁灭了,成为一个可怜的废物;
遭遇顺境,只知道贪图享乐,不懂得珍惜,整天无所事事,好吃懒做,不求进取,即便父母的钱让你几辈子都衣食无忧,你的人生意义也 不大,你顶多算得上是一个有钱人家饲养的一个宠物而已。
一个自我实现好的人,她或他人生才会更有意义,因为自我实现是人生一切满足与幸福的基础。一个自我实现不好的人,很难谈满足与幸福。遭遇顺境或逆境都是一种考验,一种历练,人生会是怎么样的结局,就看你如何善待你所遭遇的境遇,何时何地。无论是顺境或逆境,人都需要懂得珍惜感恩,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这是自我得以实现的优秀品质。顺境或逆境都只是一种契机,结果会如何,得看身处其中的人。
所以那些经得起顺境的诱惑与耐得住逆境的寂寞的人,懂得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人,懂得设定目标,带着心动去行动的人,成了人,成了才,成了器,这种人都在能实现自我价值中让家因自己而变得兴旺。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4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