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情感美文

探访甫公古里

探访甫公故里

前年的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秋风气爽,宜人出行;南北的农村,人们正忙于秋收秋种。十四日,在光宇叔的带领下,我和昌富兄一起坐上开往武汉高铁的客车。到达时,俊勤兄已在高铁外站等候与我们会合,一同前往河南郑州,开始探访始祖甫公故里之行。

经过三十五载的改革开放,国家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得到提高;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是日新月异;高铁所在地的杨春湖已不再是昔日模样,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所谓“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其车速是普快列车的3—4倍,时速在290—306公里/小时之间,最高时速可达400公里以上,为了安全起见,时速一般也只控制在300公里左右,如身临其境,那车速可以用“风驰电掣”来形容。

上午十一时四十八分,我们一行准时登上了北上的高铁并准点发车。一分钟后,列车车速迅速提到305公里/小时,沿路的美景在眼前一掠而过。高铁经过了湖北起伏的山峦,钻高铁遂道,过高架铁路桥,不用劈风錾棘,如履平地;来到河南平原,一马平川望不到边;高铁沿线两边的楼房错落有序,农村的楼房大多为两层,城镇的楼房鳞次栉比,则多为“高楼大厦”;其建筑风格也与湖北迥异,城镇之间还穿插着大片大片的水稻、玉米、黄豆和芝麻等秋季农作物,劳作的人们正在用收割机收获丰收的喜悦,或在整理收获过的土地,为秋、冬播做着准备。

下午一点四十分左右,我们一行安全抵达河南郑州东高铁站,行程共两个小时左右,车速的确很快;要是乘坐普快列车的话,起码得八个小时才能到达。刚出高铁站台,来到南门口,我们的族侄(孙)在郑州打拼多年的志勇,就热情地迎了上来。好在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相互握手,互致问候,稍作片刻停留,族侄驱车载着我们进入郑州市区,安排我们住进了商务宾馆。稍作休息,我们将这次来豫的目的向贤侄作了简要的介绍之后,贤侄当即欣然表示:再忙也要把手上的工作放下,明天驾车一同前往巩义、偃师市,一起探访始祖甫公故里和拜祭始祖墓园。随后,志勇贤侄带我们到他的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进行了观摩;来到贤侄居住的地方,位于郑州新城区的闹市楼盘,是一幢二十五层的电梯房,他的家住在十二层,进入室内一看,是郑州有名的高级住宅—复式楼,两层面积大约有二百多平方米,住房非常宽敞。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十二岁,在郑州上贵族学校,一般到周末才能回家;小的二岁,在附近上国际幼儿园,由志勇的母亲王氏负责接送并料理家务;他的夫人姓宋,湖北通城人,也在郑州办公司;志勇贤侄能有今天的成就,全凭他十几年来在郑州打拼、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的结果;我们为杜氏有这样在异地打拼成功的宗亲,感到由衷的高兴!晚上,志勇贤侄在酒店盛情地款待了我们。

第二天上午八点左右,我们一行乘坐志勇驾驶的“沃尔沃”越野车,开始北上前往巩义和偃师市,探访始祖甫公故里和拜祭甫公墓园的行程。单面行程也不过九十公里,一个多小时也就到了。

杜甫故里坐落在巩义市南瑶塆村笔架山下,由巩义市政府出资,于2012年重新建成,占地372亩,采用三幕幻影成像、三维动画视频等高科技手段,系统的介绍了杜甫的生平、解读了杜诗精华以及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越成就。巩义市政府把杜甫故里打造成为巩义市的著名旅游景区,每年清明节还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景区包括诗圣堂、杜公祠、瞻雪阁、诞生窑、上院、壮游园、三友堂、怀乡苑、万汇园等展区,生动展现了一代诗圣的心路历程,成为巩义市集观光游览、朝拜纪念、修学教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观光旅游景区。今天的杜甫故里,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全新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前来观光旅游的海内外朋友的面前。

在杜公祠内,我们以敬仰的心情,流涟了很久,捐款之后,叩拜始祖,仔细品读甫公一生的心路历程,因而知道甫公出生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宦家庭,在他的祖先中,最引以为自豪的是杜预和杜审言,因为他们代表着杜氏家族的两大传统:即“奉儒守官”和“诗是吾家事”;这两个传统激励杜甫始终坚守儒家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历尽坎坷,最终走上了漫长艰苦的艺术探索之路。

在诗圣堂,我们看到的是,以诗歌朗诵的形式,采用多媒体手段和形象展示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杜甫诗歌的风格,完美地向我们展现了杜甫诗歌的精华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卓越地位,同时也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一代诗圣的心路历程。这就是:穷年忧黎元—魂牵流离困厄中苦难的百姓;不眠忧战伐—心系战争创伤中疮痍的大地;推己及人—从一己的苦难升华宽仁博大的爱;润物无声—用细腻的情感捕捉自然与生活之美。

在笔架山下,有一处窑洞,依山而建,后人把这孔窑洞称为杜甫诞生窑。据传,公元712年,杜甫—我们的始祖就诞生在这孔窑洞内。1963年,杜甫诞生窑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为其亲笔题词。

在上院,我们看到了当年杜甫全家在巩县的生活场景。杜甫“少时在姑妈家成长”、“七岁咏凤”、“九龄习字”。幼年得到姑妈悉心照料,表现出早熟的文学才华;及至十五岁,杜甫已经健如黄犊,正值八月,枣熟时节,他和伙伴们一起,爬树打枣,欢声笑语响彻枣林。可见,杜甫的童年,是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三友堂前,我们驻足良久。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结束了漫游生活,来到首都长安(今西安),迫切需要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迎接他的却是冷漠的现实;从此,十年长安路,仕途历坎坷,生活多贫病,思想趋成熟;历经磨练过后,没有被冷漠击垮,反而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怀乡苑里,我们感慨万千。公元759年秋,杜甫深感政治黑暗,毅然辞去官职,携带妻儿一路西下,开始了他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苦旅。杜甫历秦州、经同谷,在年底抵达了成都;在成都期间,诗人的心灵得到了短暂的休憩,之后又开始了漂泊荆楚的苦难生活。公元770年,贫病交加的杜甫,卒于湘江的一条舟船之上,时年59岁。

一代诗圣、我们的始祖杜甫,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杜甫谢世43年后,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嫡长孙杜嗣业,将爷爷的灵柩从岳州(今湖南岳阳)迁葬于河南偃师北首阳山下,同他从小就很崇拜的祖先杜预、爷爷杜审言的墓旁长眠在一起。

时代变迁,物似人非。斗转星移,人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其间的过客;当今的偃师,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告别杜甫故里,我们来到偃师市区,原来首阳山下,如今已成为偃师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市委、市政府就坐落在这里。然而,我们一行下车打听,杜甫墓在哪里,当地市民都不知道有杜甫墓葬在此地,这让我们感到唏嘘不已。最后,在车载导航的指引下,我们重又回到310国道继续北行几公里,看到国道右边竖有高高的杜甫墓指示牌,我们随着越野车按照指示方向进入狭窄的街道前行,左拐右转,就是找不到杜甫墓所葬地,真是焦急万分。原来,杜甫墓周边,早已经建起了密集的民房并逐渐形成不规则的街道,偃师市第三中学就建在杜甫墓的前边,横垣在杜甫墓正前方,进入到里边,只有市三中的牌子,而找不到杜甫墓的提示牌,难怪我们两次路过市三中大门前而不知道杜甫墓就在市三中背后。穿过市三中校园,来到该校学生运动场,远远的一眼就看到有墓碑高高的竖在那里。走到近前一看,果然是杜甫墓耸立在密密的树林之间。该墓碑是在清乾隆三十三年立的碑,碑上刻有“唐工部拾遗少陵杜甫公之墓”字样,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不清。碑前立有一小长方形焚香炉,然而,一看此香炉的痕迹,就知道已有很久很久没有人来此祭拜甫公了,偃师市如果已经没有杜甫的后人了,难道巩义市也没有其后裔了吗?况且巩义离偃师的路程也不过十几公里而已,令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此碑不是杜甫后人所立,而是当时的官府所立。坟冢为正圆形,四周由条形石垒砌而成,坟冢上面已经长满了不知名的小树,非常茂密。杜甫墓的左后方,是甫公的爷爷杜审言的墓碑所在地(未见坟冢);右后方,是杜甫的祖先杜预的墓碑所在地(亦未见坟冢);前后距离也就二十米左右,墓地的后边除砌有围墙和周边栽种的树木外,未见其他附属设施。眼望杜甫墓园,作为甫公的后裔,看到杜甫墓园是如此的冷清、寒酸、简陋,真是欲哭无泪啊!呜呼哀哉,斯人逝矣,让我们的始祖甫公在此长眠安息吧!

杜甫故里,是甫公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他从“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童年,到十年漫游、十年求官、十年漂泊的一生,亲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面对唐朝乱世,为此忧国忧民,挥毫赋诗,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他是我国诗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并被尊为“诗圣”,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从洛阳返回郑州的途中,经过花园口的时候,贤侄(孙)志勇告诉我们,花园口就是当年蒋介石下令决黄河堤的扒口处。黄河决堤,造成郑州以南的几百公里被黄河水淹没,淹死近百万老百姓,63万余人背井离乡,逃亡于外地,犯下了滔天罪行。现在的花园口,已成为一处旅游景点,“扒口处”的字样, 在时刻提醒着国人勿忘那一段沉痛的历史悲剧。傍晚时分,我们一行来到了花园口的黄河岸边,黄河对面是原阳县,盛产大米,属新乡市管辖;南北两岸已架起了高速公路桥,极大地方便了两岸民众的出行。晚上我们就在花园口附近的黄河渔家的船上,品尝了很有名的红烧黄河鲤鱼,鲜、嫩、爽、滑,入口即化,是红烧黄河鲤鱼的最大特色。

回到郑州,我们参观了最具特色的新城夜景。既然达到了北上的预期目的,完成了探访的任务,我们决定第二天上午从郑州乘高铁返回武汉,再坐大巴回英山。感谢贤侄(孙)志勇在郑州、巩义、偃师等地的热情接待、全程陪同和提供的便利,我们为宝田堂有象志勇这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生精英,而感到十分的欣慰。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qgmw/show/34117.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