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初,顺利拿到签证,我终于可以和分别许久的丈夫相聚。
第一次出国,北京到旧金山。
第一次坐飞机,韩亚公司的波音747。
第一次转机,汉城。
第一次兴奋的起飞,第一次盼望的降落。
我离开地球东边的中国正是冰天雪地,飞到太平洋边上的旧金山,瓦蓝的天空,阳光明媚的早晨。
美国旧金山的海关内,排队等候检查的人很多,繁琐的检查终于完毕,我推着行李,按着出关箭头的指示:上电梯,下电梯,长长的走廊,往出口去,心里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他。
出口处很多人在接机,有人举着写着人名的牌子。掠过一张张陌生的脸,扫过一遍后,我几乎不能相信居然没有他?!
怎么可能?!
上飞机前的我和他的最后一次通话,他急不可待:"太好了,明天就见到你了!"
我开始到随身背包的通讯录里找他的电话。电话打到住处,没有人接。
挂了电话,我心中充满了失望,分开这么久,他来接机,居然还迟到?!
我坐下来等。
第一个15分钟,我猜想他迟到的原因。想来想去,不可原谅:我坐了15小时的飞机,行李里拖着他要的许多东西。
第二个15分钟,失望转为愤怒。还不来?!所有一同出来的人都走光了,只剩下了我。惩罚!见了他的面,要狠狠地惩罚!
第三个15分钟,最后通谍正在心里起草,忽然看见他慌慌张张出现在出口的旋转门处。
虽然很久未见,他还是一眼就扫到了我,拼命地向我招手,跑到面前。
"对不起,路上堵车堵得厉害!"他连忙道歉。
"赌车就是迟到理由吗?不可以早一点出来吗?"我把行李全部塞给他,气鼓鼓地一个人在前面走。
他拉着行李,追上来:"我还不会开高速呢,一个朋友自告奋勇地陪我来接你。他说,提前两个小时出发去接机足够了,不肯更早走,可偏偏赶上早晨的上班时间,湾区大桥上堵得一塌糊涂。"
初到美国第一印象,人不会开车的人就好比他失去双腿,不能走路。
回到住处,他就拉我去看车,一辆灰蓝色的84年别克,停在楼下,方头方脸,朴实憨厚。这就是他借钱买的车,每次和他通电话,他都会聊几句"别克"。
到美国不久,他就张罗着买车。在九十年代末,在中国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新车,初来乍到,经济上我们不能承担,但美国的旧车比较便宜,他想试一试。报纸上看好广告,他央求同一实验室,做博士的一个留学生帮他看车,试车。
这辆灰蓝色的别克,800元,84年的, 车的年龄大一些,可保养的很不错,替他试车的留学生建议他拿下。他还没有攒够钱,厚着脸向中国房东借了钱。
车是留学生帮他开回家,停在住所旁的街道。他立刻跑去地方交通局考笔试,然后拿到允许练习驾驶的许可证。
在美国,新手学开车,不像中国,一定要上正规的驾校。很多人只要是满17岁,考过笔试,由驾驶执照的人监督,就可以做见习司机了。
他开始学车,是替他买车的那个留学生教,等学开了几次,他决定:剩下的靠自己练习。
每天晚上,夜深人静,他拿着车钥匙,揣着一颗砰砰乱跳的心,小心翼翼地起动车的引擎,单独练车。为了进出车位方便,他总找一个很僻静车少的街道停,可以直接开进和开出,解决了平行停车的技术难题。
不久,他约了路考。第一次考试没通过,因为他自己驾车去的,没有人陪,考官特意不让过。第二次,他学聪明了,找了一个没有驾照的朋友压阵,坐在副座充当名义教练。考官让他过了,尽管他有细微的地方需要提高。
拿到驾照,他体会了有车的好处。
首先是搬家,为了我的探亲,他申请到学校给已婚夫妻准备的公寓。
第二次是他开车去奥克兰的中国城给我买机票。他没有开出过住着的小城,第一次远路驾驶是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有一点儿心慌和胆怯,继续找那个没有驾照但有闲空的朋友陪,一边壮胆,一边帮他看路。一路上,很顺利,开进中国城,街道上的车位又小又紧张,他开始发愁停车。费了很大的力气,他才把那辆又笨又大的别克勉强挤进狭长的车位。取了机票出来,一想到马上要夫妻团聚,他高兴得倒车忘记查看后视镜,退到后面那辆车的保险杠,慌乱中,朋友吓坏了,出主意:"快跑!"他们仓皇而逃。
回到住处,越琢磨就越担心,他打电话去问借钱给他买车的房东,那个房东来了美国很久。
叙述完,他忐忑不安地问:"会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房东回答:"下次别慌,蹭了别人的车,你首先该下车看清损坏的程度。如果真有修理的必要,只要把你买的汽车保险公司告诉对方,你的保险公司就会处理的。倒车的速度很慢,碰一下后面停着车的保险杠,应该不会有什么硬伤痕迹。"
虽然虚惊一场,这个教让他记忆犹新,接机那天,他决定最好不开车,开高速还没有把握,需要更多的时间练习。
有车是一种享受。
我和他很快做起夜猫子,晚上12点钟去商店购物(美国的很多商店通宵营业),商店里空荡荡的,营业员在货架上第二天的货。想买什么都可以,饮料一大箱,不用担心,有车停在外面,我们不惧怕东西太沉拿不动。
周末,他开车带我去看晚上二轮的连场电影,每次至少看两场,直到把脑袋塞得昏天黑地,黎明将至,两个人才肯回家时,公车早就没有了,而我们不用担心。
评分:8.9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qgmw/show/11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