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经典文章

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 所有的道理我都知道,只是我做不到。 ”

今天的天,就如解放区的天,是晴朗天!

今天老周的心情,因为这两天“管理”儿子开始上路子,心情也是极其的晴朗。可是今天下午一个事情的发生,让老周沮丧了好几个小时,不得不单独出去投篮一个小时,来消除这个情绪。

啥事情呢?其实本来是一个非常小的事情。

儿子昨天和我一起玩找词汇游戏,从一大群字母中找出来一些与车有关的词汇。他本来是按照答案自己画画,后来我帮助他,我们一起找出来那些词汇,他觉得非常有趣。

今天午饭之后,他又发现了一个这样的游戏,然后非常兴奋的大叫:“爸爸,一起来找词汇!”

于是我过去找他,摊开书,跟他一起找。第一个词汇,我们找了半天,最后我找到了;第二个词汇,我们一起再次找了半天,然后我大声喊:“找到了!”

儿子这时候开始有点着急了:“在哪里呀?”

我意识到自己这样可能有点不对,应该鼓励儿子去找,于是答复:“你慢慢找呀,从上面到下面,找到F,然后顺着F继续找其它的字母;如果这个F不是,继续往下找。”

儿子的性格总是反过来的,我们越是让他慢慢来,他反而越是着急。他直接翻开后面的答案,开始照着答案图画起来。本来这个游戏是培养孩子的词汇能力,可是他这样直接画圈圈,根本就是画图游戏了。我立刻扳起面孔,开始批评他:“你这样是抄袭!抄袭,知道不?”

儿子根本不管我,继续翻开后面的答案页面,一页一页的描画词汇。等他再次翻到答案页面的时候,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我大声威胁到:“你再这样抄袭,我直接把答案页给你撕掉!”

儿子直接推开我的手:“你给我走开,我不需要你了!”

按照我以往的脾气,可能真的要兑现我的诺言,撕掉答案页面了。可是就在这个瞬间,我突然(应该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天呀,我自己就像一个孩子,我的情绪被儿子调动起来了!我们的情绪都被对方调动起来了!

尽管心里面非常的难受,我还是稍微控制住了自己,没有撕掉这本书的答案页。我离开儿子,回到另外一个角落。可是就在那个角落,我还是不断的重复自己的话,希望儿子把词汇重新找一次:“既然你都画好了词汇,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汇吧。”

儿子根本不理财我的无力的请求,直接找到他妈妈:“妈妈,你看,我把这本书的画画,都做完了。你说我厉害不?”

后来儿子弄完这个书的涂鸦之后,一个人到他自己的工作娱乐区域去搭建乐高。我还凑过去,说:“要不要,我们再把这个词汇游戏再读一次?”

儿子直接拒绝:“我不喜欢这个游戏。”

我反驳到:“你昨天不是很喜欢么?”

儿子不说话了,脸上的表情非常的不舒服,有点想哭了。

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和儿子情绪互动的过程中,收到一封邮件。这封邮件给我打击挺大的,以致于我直到现在,都记不清楚,到底是因为这个邮件导致我跟儿子开始理论,还是因为跟儿子理论了,导致这个邮件给我的压力更大。不过,这次真的第一次意识到,我自己的情绪被儿子的情绪所带动起来了;我想他也是。我们的情绪互动,就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

后来,老婆说带儿子出去走走,我正在后院除草。我当时心情非常的难以描绘,有种找不到地方发泄的感觉。

我直接提要求:“要不你把女儿也带出去吧?”

等他们三个走了,我除草完毕,心绪还是难以平复,于是去篮球场投篮。

在篮球场上投篮的时候,我一半的时间在思考这个邮件,一半的时间在思考自己为啥像个小孩子一样,竟然被儿子的情绪所带动。如果我都管理不好自己,如何让儿子管理好他自己?

最近儿子情绪的确不好,跟环境改变有关,跟缺少朋友有关,而老婆的说法是:跟我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导致经常冲儿子发脾气有关。

对于这个说法,我自然不能苟同。

可是今天下午,在儿子稍微出来一点着急的情绪之后,我的情绪立刻被带动起来,我当时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被带动了,我在情绪的恶性循环中,没有做到一个父亲应该有的责任!”

假如我能够平和自己的情绪,不跟儿子着急,继续一个一个的和他一起找词汇,他的负面情绪还会继续发展么?他还至于到最后说:“我不喜欢这个找词汇游戏”?

儿子特别在意我们父母的评价,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在意孩子的表现,耐心跟他沟通,也许他就不会有情绪性反应,更不会讨厌这个本来他应该很喜欢的游戏。他讨厌的不是这个游戏,他讨厌的这个游戏的过程中,他所经历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那种被老爸老妈紧紧的盯着的感觉。

这个年纪的孩子,他无法分辨自己到底是否喜欢那个游戏还是那个感觉,不过感觉已经替他做主了。于是孩子总容易抵触一些事情,比如学习和作业,比如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我们自己早已经长大,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我们能够分辨清楚我们自己的喜好和情绪,可是也许并不是这样的。再拿我自己来说事儿:我总是天然的交往那些喜欢吹捧老周的人,而对于那些对我颇有微词的人,总是不太接近。

我甚至告诫自己,应该去交往那些对我不太友好的人,交往那些我不太喜欢的人,可是真的很难!很难,是因为我自己的情绪,就如儿子的情绪一样,替我做主了。不是这个人不值得交往,是跟这个人交往过程中发生的情绪反应,让我不喜欢这个人本身了。

这就是我在下午投篮的时候,所得出来的结论。

原来我真的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尽管在前面几年我写过好多的情绪控制的专题文章,并且自诩为一个情绪控制专家!

这是一个发现,尽管不是一个新的发现。但是这个发现在今天下午看来,就如一个全新的认识,很让人接受不了。

我自己都做不好,我如何去指导别人做好呢?

最近大半年,在ASU,发现好多的学生、好多的教授,他们都即将或者已经成为别人的心理服务工作者,但是在跟他们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或者挑战),很容易被我捕捉到。原来大多数的心理工作者,尽管能够帮助别人,但是他们帮助不了自己。

当然,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异类,我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我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这些教授、学生们,在老周的眼里,是不太值得尊敬的,甚至于有点伪善的。

可是今天跟儿子的这段故事,让我彻底沦落到跟这些教授、学生们为伍的地步,让我自己给自己带上去的光环消逝了。

原来,我们都是一样的;原来,尽管我知道,甚至于成天在鼓吹,但是我自己也做不到!

我依然清楚的记得,最近几年,对我改变很大的一次谈话,是我跟朋友A,在南京西路一茶一座,当年我的御用茶餐厅,在11年的冬天进行的。跟A认识了好几年,以前的聊天,多在工作层面或者表面和谐的沟通。而这次拜访了上海移动的客户之后,A兴致很高,我们基本上没有谈工作了,就谈了一些哲学层面的话题。

当时我自诩读书很多,自认为知道很多道理,但是A说:“知道不等于做到。”

“知道了为啥做不到?”我反驳。

“你去学习游泳,老师在岸上教你如何划水,你什么都知道,但是你不下水,你如何知道游泳呢?”A举出来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例子。

尽管当时对这个谈话,心理略有不爽,因为自己的观念被挑战了;尽管后来跟A工作的两年,我们之间再次进行了好多次的类似谈话;甚至于在离开公司之前和之后,还跟A单独聚过两次,进行过相关的聊天…但是这次谈话和举例,直接烙在我的脑子里面了。

我们知道,但是并不代表能够做到,因为还要行动。

但是即使有行动,可能也做不到,因为我们也许并不是真正的知道。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文章,一个朋友评论:“老周,你到底是真的知道,还是不知道。”

这话,让人不太舒服,于是老周自然没有回复,以维护自己高贵的面子。但是我隐约觉得,这个人在指出:老周你知道很多,但是你做不到你知道的这些,因为你并不是真正的知道。

去年上心理咨询理论课程的时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流派,叫着CBT(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通过分析个体的观念,来提高个人的自我意识。这个流派实际上是行为学派(Behavioral Therapy)一个分支,但是他更强调个人的“观念”改变的重要性。自我观念的意识(Awareness)和取舍,是改变的先决条件,是核心。

如果你无法意识到“习得的观念”对于自己的影响,即使你通过行为的改变,也不是彻底的改变,甚至于无法改变。

这个观念,跟我上面说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有点相左,实际上相当的一致。我一直以为我知道:我是一个很有脾气的人,很容易激动或者发火的人;但是在今天下午跟儿子的情绪互动之前,我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或者说“真正的知道”并且“心服口服的承认”这个缺点(中性的说法也叫着“特点/特征”)。

刚才查阅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我下午的这个突然醒悟有点类似(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即在情绪波动的瞬间,突然看到了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一面。

我们现在朋友圈的文章满天飞,大师也是层出不穷,甚至于你也有可能假象老周也是一个大师(尽管实际上他顶多是一个按摩师),以致于“慕名”来找老周咨询:我该如何办?

老周曾经真的一度以为自己是一个专家,有能力帮助朋友们纠正那些错误的观念、思想甚至行动,以致于对于一个教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的“帮助客户解决他/她的心理问题,不是我们的责任”颇有微词。

不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客户为啥来找我们?我常常反驳。

但是今天我意识到这些教授们的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如果客户自己不能真正的认知自己,不能彻底的下定决心,外面的所有工作或者建议,都会白费。从这个角度讲,只有客户自己能够“有可能”改变自己。

以前帮助我的企业客户做企业研发流程改进的工作,每次到签合同的时候,尤其是领导在场的时候,我都会“如实”的说:这个项目成功与否,不在于我们乙方,在于你们自己是否重视,是否真正舍得投入。

当年说这话的时候,一个是为了给自己找退路,为了项目实施不成功找借口(我们的项目实施成功率,在中国大概只有10%不到的比例!嘘,不要再问我细节了^_^),一是为了给领导们体现我的“诚恳”。而且这话,往往真的很奏效,客户们都很爱听这话,齐声赞美:“老周你真的有项目实践经验!你们不愧为专家!”。

而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统计表明,这个心理咨询目标能否成功,40%比例取决于客户自己因素。

下面的两个统计更有意思:

1,大多数(50%以上)的客户找了心理专家,认为没有用;

2,客户(Client)真的在外人看来发生了变化,但是客户自己不认为心理专家真的有用。

这些统计和分析数据不是表明:心理工作者没有用(这话我越来越不敢说了,毕竟屁股决定脑袋^_^);而很可能是说明“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成长和改变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看了,我们听了,以为我们懂了,其实我们可能只是停留在知道了的层面;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懂了,但是我们依然做不到,因为执行真的很难,需要很大的勇气、很强的毅力!

以致于,我曾经一度认为:人无法改变自己!

但是考虑到这个看法可能影响老周将来的生计(如果我将来真的从事心理工作),姑且把这个极端的说法缓解一下:

人其实还是可能改变自己的,前提是真正的认识自己。

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所有的道理我都知道,只是我做不到。

可是更有可能是,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彻底的理解这些道理!

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有点拗口?把老周所有的文章读两遍,就不拗口了。

【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埃露心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jdwz/show/38407.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