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经典文章

家乡味道:一碗米汤和皇帝的故事

“ 一口米汤救活了多少人的命? ”

在很多影视剧中,皇帝出游遇上恶人,落难成乞丐四处乞讨,得到一碗米汤续命;也有书生赶考途中没了银两,乞讨进京,吃得最多的就是米汤;演绎得最多的,就是乞丐了,他们的碗里,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残羹,或是米汤。由此可见,米汤乃不寻常之物,但随着的社会发展,米汤却慢慢的消失,留下的只是回忆。

清朝是中国的一大转折,特别是清末是历史上的一大伤痛,大部分人把罪责推在慈禧身上,可谓祸国殃民。事实上清朝也出现过几位明君,比如说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在赋税上对老百姓都是比较轻的,他们勤俭持国,爱护百姓,是历史上少见的。然而,节省出名,这些人都比不上道光,他节省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变态的境界。

要想国家富强,首先就要节俭。道光的理念是不错的,并且以身作则,两宫每年规定的60万两改成15万两,先皇嫔妃和后宫嫔妃可以吃肉,不准使用胭脂水粉,不准制作新衣服等等。道光自己呢,每天吃的都是两个烧饼加一碗米汤,也就是老百姓过的日子了。

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派左宗棠去镇压,并在京城摆宴席犒劳三军。将士们高兴极了,以为能吃上酒肉,但最终得到的却是一碗白米汤。这般光景,着实让将士们心寒,我们在前线为你拼命,很多人一去不还,你却只给我们一碗白米汤,这是皇帝做的人事吗?因此,军心涣散,落下了隐患。

先不说道光如何的爱喝米汤,就说老百姓的生活,一碗米汤,还真能救命。

四五十年代,农村是没有多少经济作物的,日子过得清贫,别说吃肉,就是白米饭也是奢侈的事,那时候孩子多,要都养活却不容易。我记得黄勃主演的那个电影,一头奶牛能够救活很多人的命,反映的就是现实生活,为了养活孩子,很多人挤牛奶挤猪奶甚至挤狗奶,但最多的还是米汤。

那么,米汤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米汤是熬出来的,其实不是,熬出来的叫粥。米汤的制作比较简单,前提是要有米和水,还要有过滤的东西。

农村做饭用灶,烧一锅水,水沸后放入适量的米,估计着家里人的饭量,比如说中号的碗,四碗便能供应七八人,米是要用水搓洗的,谷子从碾坊里出来,米里有灰或石头,甚至还有虫子之类的,必须挑选和清洗。进锅后,要用锅钗不停地搅拌,见米不生心,便可捞出来,通常的办法就是用眼看或手捏。

过滤米汤的是用竹条编织的筲箕,放在盆上,用瓢舀起米来放进筲箕里,汤就慢慢的流到盆里,水少汤就稠,但容易使米变得太软,掌握水多少的火候,也就是饭软硬,多一瓢水,很可能就会让全家人吃软饭。

这个时候的米汤,是可以喝的,一股米香味,口感顺滑。然而,米汤大多是喂猪喂狗,很少有人喜欢,倒是做豆豆饭或是洋芋饭,泡上米汤,那可是美味。我在贵阳吃过一家米汤饭,做的是锅巴,那手艺堪称一绝,回味无穷。

如今,想喝一口米汤,却很难。

随着电器化的普及,农村为了便捷,都用上了电饭锅,不再用灶煮饭,这样就没了米汤,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有时间了,才会坐下来烧灶火煮饭炒菜,甚至很多人家都在用现代化的灶,比如说煤气或是天然气,煮出来的米汤,也没有原来的有滋味。

唉,话说皇帝都爱喝的米汤,却在慢慢的消失,真是可惜了。

水哥故事交流!!!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jdwz/show/153654.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