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经典文章

乡村,作为我的家乡

我所在的乡村是皇堂村,这是一座可悲的村庄,我挚爱它,但我注定要远离此。

爷爷曾说过一句话,他说,农村就要有农村的样子。我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印象,并以为然。而在这些年里头,我的家乡凭着交通的优势兴起了许多工厂;父亲辈的人在年轻时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去广东一带打工,自然而然没了做一个农民的本事和意志,自爷爷辈的老人们老去,也可说农民在这个乡村消失了,土地或填去盖房建厂,或杂草丛生,甚至冒出了一片片野生的小树林。昔日里家家户户一起踩着打谷机隆隆作响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

童年和少年时期我常常随奶奶去田里干活,挖土锄草、割稻子、拔花生、种黄豆、放牛等等,也算是一个有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经历的小农民,对土地有着较厚的情感基础,看到此种现状不免悲悯一番。与其说是对土地感情深厚,倒不如直说了我是怀念那些在田地与爷爷奶奶一起干活流汗的日子。而现在独留我奶奶一人耕耘着她的菜地,七十六岁了仍然一大早地挑菜去卖,下午又拔菜到极晚;也不像以前天天叫我帮她忙了。其它一小块一小块的菜地呢,都是些工作不太忙的妇女所种。

我喜欢爷爷奶奶那样的生活,而我也的确像他们一样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我的爷爷和奶奶都几乎从来不去别人家串门。一个爱躺着看电视,捣鼓家里的物件;另一个则专心耕耘菜地,天气好的话便去后山砍砍柴。更由于我家的地理位置,住在半山腰上几乎不会有外人路过,这就显得尤其像是隐居生活了。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养成了我们姐弟二人怕生孤僻的性格。

与此不同的是我外婆家,处碧田村。这是一个极其偏僻的乡村,没有交通优势的它除一个自来水厂外再没有任何工厂,保留了更多原始乡村的元素。从山口进去,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一块的田地,利用得充分,并没有多少荒芜,有许多牛儿系在田里头吃草。再就是一些民居,土房子破旧,在草场那边的土瓦房因年久失修都快倒塌了,也新建了许多平房。

那里的老人们喜欢没事到处走动,东家走走西家走,或者聚在草场上聊聊天,小孩子也都一堆一堆地嬉闹。俨然是当代桃花源的模样。每每我去外婆家做客,那个小村庄的人看见了都热情地叫我一声。只是那些与我年纪相仿的人已经许久不得见面,都外出打工,不然见着我必会大声地说一声:贞贞来了呀!

无论是其乐融融的生活,还是固守自己家园而少有社交的生活,都是美好的。大家都在尽善尽美地经营家庭,却也逃避不了一些仗势欺人、虚伪冷漠等等的人与事。相比于周围的一些村庄,皇堂村倒像极了一个失落的村庄,要不是有一个中学在此增添了一些生气的话,我想,这里会很安静,也会死气沉沉。

皇堂村,作为我的家乡,我是极力称赞它的。它给了我自由与自在,承载了我许许多多的回忆,哪怕是一座废墟都觉得它是非存在不可消失的。有些路没有人走了,长满野草了,消失了,总有一天也会在我的笔下重生。以及与家乡伙伴的情谊,哪怕在某次毕业后各自为生,也总是有一根线存在,它系在各自的心上,连着。

只是后来我们长大了,按着长辈的意愿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当我们再次回来,看一看这座乡村的时候,改变的就再不仅仅是那几条路,那几座山了。

就我而言,自我在外省上大学以来,视野开阔了,见识长了不少,也有了自己对人情世故的看法。当我回到家乡,我开始关心环境卫生,听闻关于诊所的事情,也在长辈的谈话中关注别人的事迹,甚至在家人的言行之中窥测人性,等等。最多的便是与父母产生的思想分歧,仿佛自己越来越不被人理解,其实就是自己越来越苛刻了。就像有人说的,大学生回乡过年只能带回知识,却不能被人信任。这对我造成的悲伤也委实不小。有时候我会很愤慨,有时候悲悯,更多的却是无能为力。

很多人回乡都会有一番感慨,表现出一种失落,这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某种令人遗憾的变化,还是乡村人民人性的某种堕落,都实实在在地给人以很大的冲击。可能是源于一种落差吧,小时候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自己的家庭是最幸福的家庭,自己的爸妈是世界上最好的爸妈,如今,我们所需要的爱不仅仅是物质支持和家人陪伴了,更多的是需要一处精神港湾。而我们的眼睛更亮了,窥见了更多的真相,从心理上接受不了此种变化,比如说,接受不了自己的亲人竟也会有如此虚伪自私的想法。我们想象中的美好世界总是被希望于落实在自己的家庭中,一旦落空,就易迈出屈于世俗的第一步。

若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便可以不必纠结,心平气和地生活在这小山村中,一座小山、一个废弃的操场以及一小段京九铁路也可以变得极富生活情趣。太阳出来了便晒太阳,天气好了就爬爬山,阴雨天较冷就裹着被子看书……这样的生活很简单,没有刺激,时间不长,也不至于令人发疯。如我一般,还有一个侄儿,与童稚在一起自然也会生发出很多童心。

我说,既然没有哪个地方比在这让自己更自在的了,就不要再苛求什么,它的悲哀不必去掩饰,也不必把什么伤疤都看尽让自己心疼,要明白,唯有变化是永恒的。

文采不够。。

评分:9.2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jdwz/show/11186.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