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杂文随笔

甘井记忆初入警营

“ 警群关系越来越好,与日俱增 ”

济宁老城东门北,步行百米就到了济州的衙门口,那附近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的市委市府驻地。

市委和市政府分为东西两个院落,中间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共青团路。路面宽广平整,路边高高的法国梧桐,树冠巨大如伞,树和树之间连成一片,遮天蔽日。行人在树下穿行,犹如钻进隧道里一样,即便是炎炎夏日也不会被晒着。       

市委正门对过有一个芳草书屋,1990年那时候是学生和爱读书的人最喜欢去的地方,小小的门面,只有两间屋的大小,因为读书的人多,来来往往,每天都要很晚才关门。    

小书屋往南不远就到了阜桥口的华联大厦,向西一里地就到了渔山,往北走过一个红绿灯就是轻工岗了,说轻工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说济宁锅炉厂门口就好明白了,东边的声远舞台是个电影院,门口有个很高很高的电线杆子,上边挂个灯泡子,很亮能照的很远!        

那时候济宁的繁华地带也就那么大!不用坐车也不用骑车子,溜达溜达没有多长时间就能到达。所有的事情和工作就是在这里发生、结束。      

巡警队刚成立时,大队长带着50多个年轻人风里雨里执勤。每人一辆自行车,分了三个队,一个队里十个人,一队负责东面的声远舞台影院,二队负责北面的轻工岗和长城宾馆,三队的活多点,负责渔山连带着阜桥。我们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骑着黄色的大梁自行车,穿着草绿色的警服,在这一片巡逻,时间久了。老百姓给变了一个顺口溜:自行车,两个轮,车上有个年轻人。胸前挂着对讲机,腰后带着黑皮棍(橡胶警棍),看着一个比着一个俊。当时,还是真的成了一个特别的风景。新的警种,新的工作方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安全感,警群关系越来越好,与日俱增。      

我清楚记的那时候警情很少,桌子上的电话很少响,也不是110,是总机转接的分号码。巡逻队的任务就是让老百姓有安全感,白天还有问路的,晚上过了八点基本上没人了,夜里凌晨两点就下班了,第二天休息一天。    

我当年20岁,我们是新中国济宁的第一批巡警,转眼间25年了,初入警营的岁月,历历在目,难以忘记。现在警服由草绿色也已经换成了藏蓝色,防爆车辆代替了自行车,精良的单警装备代替了简单的对讲机和警棍-----经过的25年,变化好大啊!

再经过25年,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将来的巡警是个什么样子?还真的难以猜想。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zwsb/show/122043.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