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名胜古迹很多,我和苏文执没有一一走过,只是挑了几处喜欢的去看了看。
留园、个园当在其列,小巧雅致的园林山水,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扬州有名的古刹不多,大明寺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但一直精心维护和修缮着的大明寺依然保留着它的古朴。
大明寺的格局在我眼里和其他的寺庙也略有不同,似是生在扬州也添了几分园林的艺术在里面。
我虽不信佛,但对于寺庙的尊敬还是打心里来的,这不是我的信仰但属于很多人,别人的信仰我依然需要尊重。
每次走进寺庙,心里自然而然的就会生出敬畏之心,在灵隐寺时尤是如此。
灵隐寺大殿里的三尊大佛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虽然依旧不信佛,但那一刻,敬畏之心更胜。
大明寺大雄宝殿里的佛像虽没有像灵隐寺内的佛像给了我那么大的震撼,但依然让我由心的敬畏。
闭眼默念祈求家人平安,这是我的惯例。苏文执也在一旁虔诚的祈祷着,也是在祈求平安顺利吧!
大明寺里让我最喜欢的建筑当属大明寺宝塔,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扬州城,那样的感觉非常的好。
古刹有古刹的盎然,走过了一千余年之后,我还能再见识它的容貌,多么的不容易啊。
其实宝塔古刹从没变过,它一直都在这里,无论朝代更迭,无论时间往复,只是破旧了些,它在见证着历史,一直都在。
后世的我们有幸看到它,只是一切都变了。
它可能也在看着我,也许千年之前我们见过,只是再见之时我已剪了发髻,如孩童一般与它打了个招呼,也许它还能记起我,只是那过去的时光啊,已然没有回头。
我没有什么哀伤,只是感叹!时间它真的从不等待什么,只有我们追赶没有它停下一说。可是它走的太快了,转瞬即逝,我们就再也追不上了。
再长的岁月也经不起时间的流转,一眼千年便是如此。
每每念及这些就会想到自己,小半生的岁月已然走过,只是太过平静了些。
如今的这些不是这个年纪的我想要的。那些贪念痴嗔,那些癫狂,那些个头脑发热,那些个凭着一腔热血做事的念头可能才算是年轻自己的张扬。
也只是想做些趁着青春该做的事,无关于好坏却也不脱离好坏的束缚,都是些自己喜欢的,只是经不起吹毛求疵而已。也希望你能包容,因为只是想求个自己喜欢的年少。
只是想法,只是转念多年,虽是得到了许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有时依旧会想起这些。
自己的心平静了许多,没想过再疯狂些了。只是它走了,又有了新的念头扎根,只是想做,也只是还没做。
不觉如今的自己被什么束缚了,但即便如此依旧什么也没做。
很多时候细想事情都是如此,没理由的开始,没结果的结束,像是自己也习惯了这样一般,所以也不会最后纠结什么,只是思考而已。
时间过了,忽而又觉如今的自己挺好,只是不知那些想法是一时的冲动还是源自自己内心的渴望。
寺庙就是这样,无论走走还是停停总能不自觉的让我想到点什么,但也只是没头没尾的在那思考,一路走完,一个结果也不会有。
只是下一次发觉之时会想到自己曾想到过!
细细想来可能还是安静适合我,也适合苏文执。
出了大明寺我们就直奔了朱自清先生的故居。年纪渐长就越来越爱看散文,老舍的,朱自清的都喜欢看。
对于朱自清先生我也不陌生,从初中就有学过先生的《背影》,高中时又有《荷塘月色》。
那时的年纪还不能识得其中的美妙,只是回过头再品味之时方才觉得遣词造句是何等的好。这不是盲目的夸赞,而是由衷的敬佩。
那一次我忽而想起先生的《匆匆》一文似是十分应景,时间啊时间,匆匆又匆匆。
我看文章从不喜欢看别人对于文章的赏析,以为那些赏析也只是别人对于文章的理解而已,虽然说的很好,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的理会更适合自己。
先生的故居是扬州典型的三合院式建筑,它静静的坐落在了安乐巷里,如今保存的依旧十分完好。
三件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这就是房子的全部,房子不算太大也不奢华,很自然的格局布置。
苏文执也很喜欢朱自清先生,只是想到高中老师让他们背诵整篇《荷塘月色》就有了几分抱怨。
她说当时为了背下来花了很久,现在还记得几句呢。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的---酣眠故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样的句子她张口就来,时间久了文章我也忘了,只是听她默念似是读到过,也便知道她当初是花了大功夫的,只是这也怪不到先生头上呀。
虽然她这么说,但还是仔仔细细的看了房间的每个角落。
故居不大,所以很快就走了一遭。先生其实本不是扬州人,只是在扬州读书后来又在扬州教书,所以自称扬州人。
先生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住过,扬州的故居是保存最完好的。经过修缮的故居虽然少了最原本的感觉,但那种格局和形态还是没变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句子走。” --节选自《背影》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swx/show/218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