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高兰菊要学吹笛子的话语,让爷爷高波一下子陷入深深地回忆当中。他的思想一下子就回到半个世纪之前,回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回想起自己读中学时的学生生活。
那是中国人的传统春节。高波的长兄回家探亲过团圆年。春节一过,学校开学。刚刚十三岁的高波,就跟随着长兄外出求学。长兄在宝乡县宝兴中学任教。他先来到宝乡县城关高小读6年级。那时的小学分成两个阶段:1——4年级为初小,5——6年级为高小。
高小毕业,高波就考入宝兴中学读初中。
宝乡县距高波的原籍,冈河县有一千多里路。十三岁得他,连自己的县城都没有进过,却一下子就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
出门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方言土语,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处处都是挑战,处处都是考验,他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没有儿时的同学、没有儿时的玩伴、听不到乡音,高波感到十分的寂寞孤独,好象生活在一个遇外界隔绝的空间里,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山大。兄长只所以把他带出来,觉得他具有再造之才。
那是高波上小学四年级前的暑假。长兄放假回到家,给他带来一本儿童读物《山里红姑娘》。这本书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高波的心。一有时间,他就捧起这本书读。每读完一个章节,就给哥哥叙述这一章节的故事情节,接着就在哥哥的启发诱导下,写一篇读后感。书读完了,写下了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笔记写完了,他对这本书的印象加深了,他的汉字写作功夫也明显提高。这件事让他的心门大开。书,为他打开一个新得世界。书也给他的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从此,他与书结下了缘。
开学后,高波把读书心得交给了老师看。一下子就成为全校的名人。因为,在这个偏远的农村小学里,还从没有学生这样度过假期。他开创了先河,土冈村小学假期要读书,读书要写心得体会。
在班级中,高波是年龄最小的学生。当时,农村的孩子上学都晚,有的同学都比他大四、五岁,却和他读同一年级的书。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扇重重的大门,启动了这扇门,你就打开了另一个天地。在学校里,所有得同学,都开始用羡慕的眼光打量他高波。
那时,村里的小学,都是复试班。在同一间教室里,坐着两个年级的学生。
不是没有生源,是读书无用论的传统习俗束缚着家长的大脑。土冈村是全县有名的大村,也是有名的穷村。如果孩子都按年龄规定上学,同一个年级恐怕要招收三个班,根本就不会有复试班。
每年招生期间,学校老师尽管三番五次登门拜访,做家长的说服工作,谈读书的重要性。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睁眼瞎的家长也不接受老师的说教,甘愿自己的孩子继续当睁眼瞎。大街上跑着玩的孩子满目皆是,就是不愿意走进学校读书识字。
学校复试班的每堂课,老师都是先给低年级讲半节课,再给高年级讲半节课。这种教学模式,给好学的高波,带来了方便,因为他提前接触了高一年级的课程,让他体会到学无止境。
也就是在高波写读书心得的这个学期,他的数学(算术)期末考试得了满分,他是全校唯一一个考了满分的学生。这让那些年龄比他大四五岁的学生很不好接受。
贫穷落后就是一条枷锁,它套在人的脖子上,让你伸不开腿,迈不开步。它若套在一个村庄的脖子上,就让这个村庄很难翻身。
高波的祖籍冈河县土冈村,是个又大又穷交通不便的穷村。位于牛城市正东五十公里处。这是一个三县交界地带。一条大沙河从村西流过。河水就象人们所说得黄河水一样,一碗水、半碗沙。
土冈村年年发大水。那河水就象爱串门子、爱拉闲话的浪荡妇人,年年都要涉足到各家各户,它就象个二皮脸的泼妇,进了人家的家就耍赖,赶都赶不走。闹水灾时如果遇到大水头, 那浪有一人多高,吞噬房屋牲畜,跨房越脊如履平地。这河水就象是闹土匪,年年都要四处流窜、为非作歹,祸害百姓,它却从不知悔改。把一个个好端端的家庭搞得妻离子散,它也从不手软。土冈村的民众生活不易呀。
土冈村小学,是由过去的庙宇改造而成。它位于村庄的西北角。学校的西墙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沟。它把流向村南、村头的几条小河联接起来,然后流向西北方的大洼地。旱季,流水潺潺;雨季,波涛汹涌。水生物应有尽有,水中,那是另一个富有生命的世界。
学校座北朝南。门前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这条街道比农户的住房低了少说有一米。一下大雨,这条街就变成排水的河。若是大沙河决口,这条街就成为行船的航道。那学校的教室里,水就有半人多深。高波就是在这样的学校里读完了小学四年级。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swx/show/17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