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经感叹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好德而不好色的典范有没有?诸葛亮,周恩来,这两位大人物应该都是吧;再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柳下惠。看来,好德而不好色的人还是有的,不过凤毛麟角,极为罕见。也就难怪孔老夫子,要发出那样的感叹了。
既好色又好酒的男人也很多,但女人对好酒贪杯的男人是不大青睐的。色与酒,就像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于是许多的男人只好舍弃了酒,而专一的去好色了。我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观察到这个现象,一般情况下,非常好色的男人,是不大好酒的,有的甚至滴酒不沾。从传记上看,包括一些伟人,也是如此。
无须讳言,作为被好的“色”,不是轻易就能被“好”的,她也是有所图的。总结一下,大约有这么“五图”吧:一图你官大能办事;二图你钱多能养人;三图你伟男能解渴;四图你英俊美少年;五图你真情靠得住。这“五图”,至少是要图其中一个的。倘若你不具备这“五图”当中任意一种优势,还是去好酒,就别去做热锅上的蚂蚁了。
好德,应该是一种主动行为。然而,除了那些圣贤之外,绝大多数的人是被动去好德的,要经过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从书本到社会,反复受教育,才能有些许收效。好德一旦成了主动行为,也就成圣贤了,古往今来,堪称圣贤的人少之又少。故而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孔老夫子虽然感叹好德者不多,但他并不反对好色。孔子说:“君子好色而不淫”。“好色”是人的本性,“不淫”是指不过分地追求和贪恋。儒家对道家的“去欲”观提出过严厉批评:“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儒家主张首先要肯定人的欲望,其次是要把这些欲望引入正路,加以合理的节制。好而不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不淫,实际上还是一个好德的问题;能做到不淫,也就是好德了。
至于好酒,刘伶、李白都是很典型的人物。不喝酒的人,看到的尽是喝酒的坏处,不懂得也不可能知道饮酒的乐趣。微醺也好,浅尝辄止也罢,都不是饮者中人总结的,那是旁观者劝导的话。话是好话,但对好酒者不起作用。喝酒的终极目标是尽兴,没有酒德的人,只能败兴、扫兴。只有拿得住酒,即便是酩酊大醉,也不失君子风度,方称得起酒家。好酒,同样也有一个好德的问题;能做到好而不失为君子,也就是好德了。
虽然孔子感叹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但好色、好酒,都与好德有着很深的联系,好色、好酒,会体现出一个人好德的程度。其表现出来的德性,就是最好的标志。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7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