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情笔记

雨中登佘山

雨中登佘山

住在佘山脚下已数月有余,忙得一直未能清享山秀之美的我,今日骤然萌发雨中登佘山的兴致。

位于素有“上海之根”称谓的松江区的佘山,海拔虽百米有余,却为一马平川的大上海增添了起伏绵延的自然美。她的青翠,她的浓意,她的俊秀,她的静谧,使人悠然升起几分醉意。

自山北门而上,沿着台阶轻松登临一座高耸的塔下,是太极高手们的晨练。一副映入眼帘的导游图清晰的定标出登山的三条路线,我沿左侧的一条蜿蜒曲折的石铺小道继续悠闲的前行,小道来得坡缓和幽静,由于雨水丰韵,树木茂密如织,加上工匠们的修剪,小径被蔓藤编织成了翠绿的穹,眼前仿佛梦幻的翡翠世界,美妙无比!沥沥细雨轻吻的山林声,伴随着雨中鸟儿栖息的脆鸣,宛若古弦合奏的名曲,撩人心脾。我一边享受着这般清秀的美景,一边为佘山不名于天下而不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佘山缺“仙”呼?

在来上海居住前,孤陋寡闻的我还真不知上海有山,当然更不知有佘山,今日游之为叹:在这一马平川之大上海西南一隅,居然有一处来得清脆秀丽,润厚灵性的山,她不但没有被大魔都所关怀,也更没有因为她的存在而耀眼于这座东方明珠。一切仿佛看到被遗忘似的,而且被遗忘得那么理所当然。不像北京,一座不奇不俊,不高少绿的香山,只有秋日的几枝红叶,却被文人墨客们歌颂得游人如潮般地挤破山门。

上海,您到底缺少什么?使得这座大自然赐予的美妙礼物被奚落?

附:佘山的民间传说

一说王母斩蛇造“佘山”。相传很久以前,上海一带没有土地。当时峨嵋山有青、黄两条巨蟒经过千年修炼同时得道升天。有年八月十五,它们偷饮了三口瑶池仙水成了真龙,仍不知足,继续偷喝,被王母娘娘派人打出瑶池,放逐东海栖身。一路上,它们互相埋怨、斗打,闹得昏天黑地,连降3月暴雨,地上百姓顿遭大难。东海龙王急禀玉帝。玉帝与王母大怒,命雷公雷婆火速轰击。在雷电轰击下,他们随即现出了蛇形,坠地而亡,变成了两座山。青蛇坠落西边,成了西蛇山,黄蛇坠落东边,成了东蛇山。后人因“蛇”字不吉利,遂改称“佘山”。

二说佘太君到过此地而名。传说宋朝佘太君曾到这里住过,人们仰慕杨家功业,遂以太君之姓名山。

三说东汉佘姓将军隐居此地而名。传说东汉有一名佘姓将军,功成名就后,隐居此片幽寂的山林。后人便以将军之姓名山。现东佘山有佘将军庙。

佘山之名最早的历史记载,当前所知是在宋代。宋代《云间志》称:古代有佘姓者居此,故名:《云间志》,亦称《绍熙云间志》,是一本专门记载南宋及较早时期今上海淞南地区地名的地方志,成书于绍熙四年(1193年)。“云间”,即华亭县,今之上海松江区。元代置华亭府,旋改称松江府。最早出现上海这个称谓是在元朝,当时上海县还是松江府下面的一个县城,受松江府管辖,如今则恰恰相反,历史开了一个玩笑,儿子当了老子。明代《徐霞客游记》一书,记述有徐霞客1628年、1631年、1636年三次到佘山探幽访友的足迹。

佘山还有“兰笋山”之名。《云间志》记载:佘山多竹;南宋诗人许尚的《佘山》诗中,就有“人与室俱化,阴森松竹寒”句,可见当时这里已遍布修篁翠竹。1672年春,清康熙南巡,曾为佘山题“兰笋山”之匾,据传其个中原因除了佘山笋确实口味鲜美外,可能还有“题兰笋而食素,以食素倡俭”的教化作用。这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佘山宣妙佛殿举行了隆重的上匾朝贺之礼。从此佘山也被称为“兰笋山”。不过,康熙题匾及宣妙讲寺今已不存,“兰笋山”之名也鲜为人知了。

民间传说和史志记载都说明:佘山因佘姓而得名。佘山得名最迟在宋代,最早则在汉代以前。

作者凌云2016.7月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71088.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