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一下我的两个猜~关于中国诗歌的来历。
诗是哪来的?
大家都知道元曲,宋词,唐诗。为什么要倒着写?因为我们要逆推诗的根源。
唐诗上边是谁?魏晋时期的“浮华奢靡之风”再往上呢,三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
当然,我们这里仅用年代为坐标,目的是说诗歌没断过代。因为有人说建安时期和魏晋时期其实是一回事。那是专家教授关心的事。我不费那脑子。
那么继续说回来“建安文章”之前呢?恕我无知,我觉得应该就是汉乐府那一帮了。
那继续往前倒,省略一切刨到根儿。大多数人都会推举一位老祖宗~
《诗经》
《诗经》什么地位大家都知道。我也不隔着两千多年去拍先贤的马屁。
回归主题。《诗经》怎么来的?起初这东西是民谣。伟大的先辈们没事儿去卡拉OK一嗓子一嗓子吼出来的。
那问题来了,他怎能就知道吼这些东西呢?
我有两个猜测,一是巫师祭祀时的祷文演变而来。
比方说一家孩子生病了。大人赶紧去请巫医来了:“您快给看看吧,是不是妖魔附体啊?”
巫医跟这儿拿着法器,什么破锣烂鼓啊,一顿敲。敲完端一瓢凉…圣水浇人家孩子脑袋上,感冒加剧,孩子头一歪死了。
巫医怕吃官司就得解释啊:你孩子这是神灵召见,上天享福去了。
大人听后很欣慰:这孩子有出息!
旁的人一听,心说也想上天,怎么办?就跟这巫医商量“我把我媳妇送给您,你送我上西天。怎么样?”
巫医眼泪都下来了“小伙子有追求!”
主要是这巫医什么也不会,还得教人。只能乱编啊。于是……
骑马蹲裆式站好,气吹长髯。表情无比的肃穆。一字一顿的说道:“今日我传你成仙之口诀,你要字字记牢,不可忘掉!”巫医轻咳两声,开始了创作“咳……呃……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别看我只是一只羊……”
那人听后如同醍醐灌顶。又仿佛顿悟天机。三叩首后急忙忙跑回家去。日夜吟诵,不敢怠慢。
他老婆一看挺纳闷。心想这龟孙儿今儿吃错了药了?过去问他。小伙子老实,得意洋洋的向媳妇叙述了整个过程。说到把老婆送给巫医的时候。平底锅已经拍他脸上扣不下来了……
周围的人一听这事儿。都想成仙。一传十,十传百就散开了。这口传心授啊,有一个特点,或者说是缺陷。就是容易传岔。再赶上有闲得蛋……志趣高雅的人来一次艺术的二次加工。久而久之……《诗经》写出来了。
这是我的第一种猜测。
第二种猜测呢。说之前我先给大家念一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有谁没听过吗?没听过的举一下手。好,我没看见。那就是都听过了。唐代杜牧的《清明》。当然也有一些专家说这事压根儿就不是杜牧写的。呵呵,不!关!我!事!我们这说它的一个特点。
什么特点?简化!怎么简化这一点我就不多叙述了。不懂的欢迎来博野县迁庄小学三年级继续深造。学费交给我就成。
说回我们的主题。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简化这一点来假设一下诗歌的起源呢?
再打个比方。一家三口,儿子今年十八岁,要去外地打工。老两口含着泪把儿子送走,不住的叮嘱:“孩子啊,要是在外边挣不着钱啊就回来,别苦了自己。另外啊,在外边搞个对象领回来,要是领不回来,你呀……也就别回来了”
儿子很感动“我的确是亲生的……”
到了工作的地方,得给家里报个平安啊。那年头没信号。电话,QQ,微信都用不了。就得写信,纸还没发明出来呢。只能刻竹简了呗。
竹简铺好了,刻刀磨快了。一笔一画就开始写了:“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儿子在这儿挺好的。你们不用担心啦。以往的日子我经常怀念,爸爸的私房钱在水缸下面。妈妈你也要注意身体,隔壁老王家就不要去啦。另外我妹妹的同学的老丈人的四姑爷也替我问好。还有我的至此敬礼,至此那个敬礼”
写好了,竹简卷上。装了一马车。顺丰快递来人给邮走了。
老两口子看完信并在第一时间办好离婚手续之后。马上给儿子回信“亲爱的孩子,你好。今天在邻居的提醒下,我才想起有你这么个儿子。家里挺好的你不用担心。你妈给你做了双鞋。因为怕超重,所以只能邮一只。对了,咱们家搬家了。搬到了离原来家五千里的地方。你猜是哪?快回来吧,我们等待你!”
信写完。老头儿把刻刀一扔。累死了。
邻居赶快安排丧事。才又把这十车竹简运走。
儿子接到信之后。马上打开来看。看完又赶快回信:“亲爱的爸爸。接到你的信很感动,正巧今天是我40岁生日,所以给您回信……”
又过了一段时间。邻居家儿子也要出门。还是那一套叮嘱。到了地方之后。也得写信啊。这家儿子就想了:以前那一家子脑残,写信写了个家破人亡。我不能再那么写了。
于是提起笔来唰唰点点,写了他的第一封家书“安?”
家里人一看。马上回信“安!”
这中国人民啊,自古就有一个美德-爱凑热闹!这不,一听这家人发明了新式的书写方式。周围人又过来了,说这方法好。省时省力,极大的改善了交流的成本。于是大伙合伙做了个锦旗。写着“人民标榜”给他家送了去……
这舆论真的是一个很玄的东西。传来传去。又传到了那些志趣高雅的人的耳朵里。这些先贤一听,心里开始了琢磨:“这方法好是好,但我们文化人终究不能用,要不怎么显示出我们跟那些俗人不一样呢?我还是改进一下吧!”
天长日久~《诗经》又出来了。
《诗经》编出来之后,所有人都很高兴。“后世那些高,中,小学学生们终于有书可背了。啊嚏!!谁骂我呢?!”~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古代诗歌起源的两种猜测。不喜请喷!
这仅仅是本人的两种胡猜乱想。当不得真。当然了,如果有哪个专家教授跟我的论调一致呢。那就算他抄我的,记得替我管他要版权费!
评分:8.5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197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