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阴雨天气 晚有感于次日作
80年代,对于唱响时代记忆的一代人是美好大于一切的。几多光怪陆离,几多各领风骚,但最多令人怀旧的是整个时代新鲜感背后蕴藏的素朴。比如一样的军绿中山装,一样的带有横梁的自行车,一样的宽边褐色玻璃大镜片眼镜,一样的厚重卷发,一样鲜红的唇色……手传着收音机听着靡靡之音和罗大佑。提及这个时代,最好的诠释尽显在泛黄的老照片里,我们也给它起了新名词--复古。
或许为能排在"80后"的队伍里 ,我出生在粮票作废的第二年--1988年。于我,对那时街巷的记忆也只可从照片中找寻。印象最深的一张是:初冬时分,妈妈穿着带有黄色丝花的花样纽扣缎面红棉袄抱着几个月大的我站在联营公司前面的花坛旁,教我对着镜头伸手微笑。现在我每每翻看这张旧色相片,看到的主角不是妈妈与我,而是那个背景里的景致与人群,它本真地投射出那个时代的缩影。那时也有绿化,树木摘置地点还是在车行路旁,与人行路中间留有4、5米的宽度,圈围在铁锈滋长、压满土尘的暗蓝色的栏杆四环的花坛里。联营公司楼下有用小型带车推卖早餐的婆婆,婆婆围着白色的棉麻围裙,带着象征时代的白色棉布方帽,车上的箱子方方正正,用白色围布包裹严实,既干净又保暖,停靠的时候箱子随着带车略显大头朝下,带车前面有买早餐的路人蜷缩着胳膊正在付钱,嘴里晕出的是渺渺的白色哈气。带车不远的地方,有两个身穿黄绿色中山装、留着八撇胡子的叔叔,以同样的频率并排骑着自行车恰好穿行在镜头里。然后仔细放大瞳孔,无一辆四轮汽车在照片中出现。这样它悄然的为我留下了属于自己对80年代的记忆。
如今大街小巷,四轮汽车纵横穿梭。汽车这种代步工具在每个人眼前穿行或停留,却全然剪去了曾经拥有的令人艳羡的神情,甚至熟视无睹。在很多少年心里根本没有自行车的记忆存在过,也有很多家庭早已经取缔了自行车这样一个传统的交通工具。而我们家里唯一未变的是一直由自行车代步。
关于自行车的回忆里有爷爷的黑色横梁大自行车,前面大梁是我的专座,后面坐的便是堂弟。这样一辆自行车带着我俩去过花窖,去过河沿,还有雨天站在小学校园门口翘首等待爷爷推着车接我的画面,因为黑色的大自行车就像一个标志,看到它便知道爷爷来了。回忆里还有三个轮子的红、蓝两辆儿童自行车,只可以在4岁-5岁左右蹬骑,它们俩的主人就是我和堂弟,我的是红色,弟弟的是蓝色,爷爷就是骑着横梁大车,看着我俩从前楼骑到后楼,甚至还有因为骑的快慢比赛里我赖皮的跟弟弟吵闹打架的记忆。回忆里还有妈妈骑着她用工资攒钱买的飞鸽牌自行车载着我上幼儿园的记忆,半夜去医院打退烧针后坐在横梁上酸痛的记忆,还有爸爸带着我从街北骑到巷南带我去雪糕厂上班的记忆。小时候,我还有一个特点,坐在自行车上就会睡着。我的左脚踝骨下面也因此留下了永不褪去的四块疤痕。后来慢慢长大,我在想是不是感觉爸爸妈妈骑车技术甚好,坐在车上如同婴儿时期的睡觉的悠床,没有防备的就睡着了。后来自行车换了一辆又一辆,有过时的,有丢失的。现在我家的自行车是我高中三年的伴,它载着我实现了我的大学梦。所以爸爸也一直爱它如己。
爸爸现在在偏远农村谋事,工期是上10天休息5天。每次他们工期时间的食粮都需要上班的早上去采购,早上时间紧迫忙乱,就需要骑着自行车到菜市场节省时间,然后停放在市场停车处,妈妈晚上下班的时候再将它推回家。进入小暑节气后,天气阴闷,时至昨日雨水终降,中午一阵大雨如注。下午的时间里,时而停,时而小雨淅沥。因此妈妈下班的时间不方便取车,便先回了家。她到家对我说,"一会雨停了,想着提醒我去取车,别忘了再给它整丢了,有它不会在意,但是真的丢了自行车就容会很不方便".我低着头应和着。其实我在想不是不舍得车,而是舍不去与自行车多年来的情愫吧,节省了多长时间,缓解了多少的疲劳。姑姑一家也以自行车代步,前几天因为旧车被盗,次日便去车行新提回一辆全新的自行车。
晚饭后小雨丝丝的嘀嗒着。妈妈说:"天凉,我自己去取吧,你在家等我。"我说,"不行太晚了不放心你。"其实我在想能在雨天和妈妈一起散步去取爸爸妈妈满心牵挂的自行车也是一种美好记忆,谁让妈妈这样心系于它。然后掺着妈妈的手臂撑着大伞一并去往菜市场的方向。
远处看到爸爸妈妈的爱车独自倚靠在墙壁上,心想幸亏今晚将它取回去,否则它就这样在阴雨中站立着,着实让人看着不舒服,我把思绪转回到车上。爸爸早上很有先见地将它停在了商场的屋檐下,车座是用方便袋紧紧的系好,所以它未沾到半滴雨水。妈妈把它运到平地,我给妈妈撑伞,她说你坐上来我带着你。我很安心地坐在妈妈的后面,把伞撑的很高。还很骄傲的说,我说我撑伞的技术高吧,我经常这样在雨天给爸爸撑伞,已经有经验了。
一路上,小雨滴滴地落在伞面,昏黄的街灯不失明亮,转动的车圈在路面上压过,留下一行行印记。一个大伞下,不断传来一对母女吱吱的对话声和嬉笑声。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1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