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政和县二五区杨源一带,曾经传承着古老的婚宴习俗。宴席上先后端出三道不同的羹,因而,当地有人称它为:“三婚宴”。
在婚宴举办之前,同村的亲朋好友会主动上门,进行约定分工。有的上山砍柴、烧炭,备足薪料;有的挨家逐户筹借碗筷桌;有的负责理客、挑水烧饭。大家都是亲情投入,免费服务。
婚宴开始时,土墙木房焕然一新,对联相映,喜气洋洋。厅堂两旁各摆上三张方桌,每张桌子一圈围着“井”字型的板。中央留一条通道走人、上菜。意味着“六六大顺”。宴席一般在八至十二桌,一楼摆不下的,就摆到二楼或三楼。 房子由一个露天天井,分成上栋、下栋。在天井里用木板搭成一个平台,放置钵、缸之类的器皿,集中出菜,清洗碗筷。 在下栋则用木炭烧了一个大火堆,昼夜不熄,炖酒、炖菜。四两“姻肉镇””(大红烧肉),就是在这火堆的缸里,用酒糟与红炖数小时而制成的。酒宴要连办三天。
第一天,远近客人陆续赶来吃午饭,称作“起轿顿”。男方主人会事先挑好嫡亲的心腹,组成迎亲队伍(称之“挑担客”),午后出发。其中有做媒人的、有吹唢呐的、有抬花轿的(花轿要停放在女方村尾,而不能直接进入新娘家,次日下午,新娘由其母舅步行,背到花轿上),有挑彩礼的,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第二天早上,由年轻小伙子,组成的八至十人的搬运队(称作“搬夫仔”),吃了早饭后,再到女方家赴早餐酒宴,搬抬嫁装。中午男方是大餐,没有喝酒,只吃饭,每人啃着一块四两的五花姻肉镇,肥而不腻、爽滑可口。女方中午是没饭吃的,要等新娘出门后再吃饭。其实,往往是日落之前,在族人长辈再三摧促下,新娘才故意装作恋恋不舍的样子,唱着《哭嫁歌》,从楼上跚跚而下。
新娘下楼后,在厅堂的中央铺着一床大红花被,被子的当中立着梳妆台,新娘绕着被子哭了三圈后,面朝神龛,磕头拜别先祖及父母(称作:“拜镜”)。“搬夫仔”开始抢搬嫁装,由两人一组抬着。一般是由两个小男孩,抢着陪嫁马桶,先抬回男方家通风报信。新娘及送嫁队伍在前,唢呐队随之,挑担客及搬夫仔护后,一路上唢呐声声,红妆闪烁。到了男方村庄,大人,小孩争先恐后观赏新娘的“真面目”。有的小孩抢着媒人手上的“媒人伞”,以索取两毛钱的红包。早已守候在此的新郎的姑姑速即搀着新娘,挤着前簇后拥的人群,跨越火焰堆,进入新郎家。一进大门,新娘便会掏出几个红鸡蛋,飞向人群。顿时,一片欢呼雀跃,有的跳跃伸手接着,有的附身在地抢着。如能抢到红鸡蛋,就是抢到了好运气。
接着,在厅堂里举办简朴的新婚典礼。没有荧光彩灯,没有音响伴奏,也没有撮影镜头。只有原生态的走完程序。典礼完毕时,新娘,新郎一起抬着米筛上的喜饼茶,逐一敬各位亲朋好友,以表谢意。
重新摆好桌,理客在村庄的四个角落放了鞭炮,宾客就知道“三羹”酒宴开始了,随之陆续聚集。来宾座位也有讲究:厅堂的右上角为主宾桌,入座的是母舅、姑丈、姨丈之类的新郎长辈;左上角为次宾桌,入座的是女方前来送路的小舅子、小姨子之类的新娘同辈。两旁的中间两桌是比较重要的客人,最后两桌一般是本村女宾。其他宾客随意入座。唢呐手则坐在下栋的子上继续吹奏。要等宾客全部上桌,且上第二道羹时才悄悄的坐在左下角桌,与轿夫及女性宾客一桌边吃边吹。本村的女宾一般都会备一个搪瓷大口杯,把自己的一份不吃省下,装进口杯里带回家给孩子们吃,有的身后还会站一个小孩(称作“跟路仔”),时不时悄悄地叫着“妈妈”想吃了。还有的小孩,把装满杂菜(称为“笼笼菜”)的口杯送回家,在家守候已久的兄弟姐妹,早已垂涎三尺。倒进碗里又来装,人们笑称“搬运工”。
酒宴的菜品顺序是1,豆腐煮猪血,2,野生菇,3,黑笋干,4,白笋干,5,豆芽,6,猎肝(一);7,海带,8,江豆干,9,南瓜,10,魔芋,11,红烧肉,12,猪大肠,13,猪瘦肉羹(二);14,猪小肠,15,萝卜干,16,蕨菜,17,光饼炒白糖,18,猪油粕羹(三),19,洋苏豆拌加白糖糯米,共19碗菜,象征着天长地久。菜品很简朴,除了猪副产品外,没有别的荤菜,全是自产的农产品。一羹上桌后,新郎新娘开始敬酒,喝的是自家酿的红酒。先从母舅桌开始,敬每人两杯,意味着好事成双。然后,按顺序逐一每桌敬完。当然,新郎也会带上酒保,以防被人灌醉。“三”上完了,也就意味着,宴席即将结束。因此,被称为“三婚宴”。
宾客的贺礼红包小则2块,大则8块,宜双不宜单。红包可以赊账,到当年除夕夜之前送上。
宴结束后,年轻人进入闹洞房,新娘新郎同啃一只水果糖,摸红鸡蛋:新郎拿着一只红鸡蛋从新娘的左䄂口进入,穿越胸口,右袖口出来。
闹洞房结束,夜己三更。由新郎的母舅拿着一块竹匾赶送新郎入洞房,叫做“赶公猎”,母舅点上一对红小腊烛,立在床头柜上,随即发了几首诸如:“一对烛子平又平,新郎新娘生子中功名”之类的祝愿诗后,便退出洞房。
第三天,主要是招待留下的宾客及答谢帮忙的亲朋好友。三天酒宴圆满结束。
如今“三”己被鱼翅、鲍鱼替代;三天的农舍宴席,也被一餐的酒店宴席所取缔。但醇朴的婚嫁民俗,像一股徐徐的清风,依然在山间静静地流传。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175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