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火红火红的红高粱,大大的穗子,饱满的籽粒,在秋风的摇拽中,轻轻摇摆,低头含羞。在太阳光的照下,绽放着流光溢彩,红了半边天,给秋天增添了一抹绚丽美景,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那些经年往事儿。——题记
农民们每家的门前都有一个小菜园子,为了防止牲口祸害菜苗儿,人们把高粱杆儿截成段儿,给菜园子栅上篱笆墙,隔成胡椒眼儿状的菱形格子,又结实又好看。最后剩下来的有虫子的或者弯弯曲曲的高粱杆儿,才可以烧锅用。
高粱身上最精细的部分,是上稍的那一节,我们就叫它梃子,梃子有非常广泛的用处,可以用来编织连帽,那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首先得把梃子劈开,用普通的刀背儿粗略的把梃子瓤刮掉,然后再用非常锋利的刀片儿,在平整的桌面上,弼着刀儿刮成菲薄菲薄的,把篾子劈的很细,编织出来的连帽呈锥形,有的还编些对称的凌型或者四方形的图案,精致细腻,也有的人手头拙笨一些,不讲究样子,粗略的编一编,能戴就行,连帽下边,按头型的大小,编一个圆圆的小帽圈儿,晴天遮阳,雨天避雨。除了自己戴的,还可以拿到街上换些零钱补贴家用。特别是给小女孩儿编的小连帽儿,帽尖上缀些五颜六色的缨子,小女孩戴上,那就别提有多神气和骄傲了。
梃子还可以扎成各式各样的笼子,有方的,有圆的,有高的,有矮的,大笼子可以盛干红薯叶和芝麻叶,小笼子是给小孩儿玩儿。记得小时候,每个小女孩儿都有一个小笼子,有正方形,有长方形,挽上四个花线坠儿,缀在四个角儿上,漂亮极了,没事儿的时候,大家拎着小笼子,比比谁的好看,那些小男孩儿们,则是逮两只呦子或者蟋蟀放里边,从早到晚,看它们打架,听着那吱吱的唱歌声,很是惬意。
梃子最大的用场就是纳锅拍,那个时代不像现在,人们都用钢精锅儿,高级砂锅,都是自带锅盖儿和篦子,那时的农民们用的都是铁锅,没有卖锅盖儿的,只能用梃子纳成的锅拍子,集市上有卖专门纳锅拍用的大钢针。
纳锅拍之前,人们首先是把梃子筛选一下,把粗的,中粗的,细的分成几种,粗的做大锅拍子用结实,细的纳小锅拍子用,先用细一点儿钢针和线绳子,把梃子串成片儿,然后把串成的片儿,一横一竖两个摞在一起,用大钢针和粗线绳子,纳的结结实实,按照锅的口面大小,截成圆形。每年每家都要纳很多,有大锅拍儿,小锅拍儿,水缸拍子,各样的面缸,面盆都需要用拍子盖着,还有留着逢年过节放饺子的,放食品的。还要做一些蒸馍用的大小花眼篦子,蒸馍时扣锅用的锅帽顶等等。特别是锅拍子,每天要做三顿饭,拍子经常被哈气熏的湿淋淋的,坏的很快,每年一口锅都要换上一两个,那些盖面缸拍子,总是被老鼠咬的窟窟窿窿的,需要换新的。
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利用梃子做出各种的菜篮子,面篮子,各式各样的针线筐子,小花布罗儿,圆的,方的,多棱儿型的,可以盛水果儿,盛馒头,和一些熟食品,就连挂在织布机上小笼符蓝儿,也做的有模有样精致漂亮!
最后剩下那些被抽出梃子的壳儿,我们叫蜀黍(高粱)裤儿,妇女们把它放在水里轻轻的侵泡一下,编织成圆圆大大的草铺摊儿,放在纺花车儿怀里,纺花的时候盘腿而坐,既暖和又隔潮气。
每年收完高粱以后,人们都会钎一些带梃子的高粱穗子,不用石磙碾压,用手摔摔,或者用棒槌轻轻的捶一锤,揉搓揉搓,这样高粱穗子不至于被损坏,然后把高粱穗子扎成长把条帚和刷子,笤帚用来扫地,刷子用来刷锅刷碗儿,扫面案儿面缸,清洗锅台等。呵呵!高粱浑身上下的每一个部位,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被人们称之为宝贝。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今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各种物质应有齐全,就连农民们也都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楼儿,铺上地毯或高级地板,睡上了舒服的席梦思,有了各种各样高档的竹席,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冬暖夏凉,屋里摆满了沙发和高档家具,做饭用着燃气,电饭煲和各样电气化炊具,再不用发愁烧锅做饭,烟熏火燎泪涟涟。拖地有拖把,再也不用高粱穗子扎笤帚和刷子,刷碗扫地了,也不用高粱杆儿织薄,铺那土坯床,更不用高粱杆儿织成薄盖茅草房,编织粗狂的席子,也不再费好大的力气纳锅拍了。纺花车早已成了历史的文物,妇女们再也不用蜀黍裤儿编织草铺摊儿,坐在上边纺线了。那些曾被农民视为宝贝的高粱秆儿,已经成为了垃圾,被无情的燃烧在地里。
时代变了,一切都变了,这些年来,人们吃腻了大鱼大肉,在高档酒店和超市里,那些高粱面馒头,倒成了许多人眼中的香饽饽,成了人们喜欢的美味食品。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15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