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生活日记

老桑头

今天是7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也是汤河镇赶集的日子。老桑正高一脚,低一脚走在赶集回闺女家的路上。

为什么脚下不稳呢?不就和几个老友喝了两杯吗?平时三五杯也不在话下呀!就怪这鬼天,连续下了八九天的雨了,你看这烂泥巴路,不摔在泥潭潭头就算不错了。

老桑正得意着绕过了前面路中的大水洼。

要说老桑,也是个能人。年轻时当过民兵,大集体时也是社员们心目中的好队长。别看他现在背有点微驼,脸还是那样的古铜色。虽有点皱纹,但整个人看起来还是挺有精神的,有点当年生产队小领导的风采。

大事小情就不说,单说三天前一次山洪、滑坡,要不是老桑的机智果敢,整个村的42户人家,181口人要想安然无恙的撤出大磨子村,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也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叫的大磨子村。但从地形地势来看,山后高处那有点错位的似圆非圆的岩石来看,人们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山脚下有条小溪,是不远处一条大河的河叉。村,就建在离溪不远的几块错落的小平地上。

至从老桑小时记事起,就在这里一天天长大。虽说不很富足,但也不缺衣少吃。你看那河岸直至小溪两边深处,均是大磨子村一代一代人开垦出来的良田。

要说溪那边现在的一大片田地,老桑及他们那一代人功劳最大。大红花虽说戴了几回,公社书记也有意提拔,几次恳求老桑,均被其硬生生的推回去了,理由是:“我不想离开大磨子村。"

也不知老桑当时怎么想的。后来在小溪两边,由老桑组织在冬季农闲时修建了一孔石桥,这下去溪那边干农活、收割什么的更方便了。

大生产时期,身先士卒自不必说,但光有大米,不饿肚子了,可肚里没有油水,社员们长此下去,没有干劲和耐力干活也不是办法呀。

虽说前两年家家也偷偷养两鸡,养两兔,但孩子们长身体的时侯,缺少油水也不行呀。这事从老桑近年越锁越深的眉心可看出,已经困扰了他多年了。

这一年的腊月二十六,趁过年空闲的当口,老桑跟家人说了声去后山砍点过年柴火,就上山了。

说起这后山,最高处离坡脚有人家的地方最少也有三公里远。平常除了采草药的外,也没人到过石山顶。石山逐渐往下走才有稀疏的野草及杂木树,也许是再往下走土层越厚的原固,大树、藤蔓及青草也多起来了。

老桑爬到这儿的崖脚时也累了,坐下来抽着烟,想着他的心事。坐在这里往下看,离他家,也就是最上方的几户人家也还有二公里多吧,这一路上来除了草,就是高矮不等的树了。一些树也叫不出名,噢,管它什么草,什么树,我看是放牛和放羊的好地方。牛,队上倒是养了七八头,那是用来耕地的,养来吃(补充油水),那不行,养多了,上头找麻烦。再说一头牛要一个劳力(社员)去照看,本来劳力就少,不能养牛了。我看养羊吧,一个老头(半个劳力)放养20来只羊不成问题,再说,开始也没有20只给他放呀,慢慢的状大吧。

对,就养羊了。老桑看着略上方的一处山崖,岩石往外方伸出来一些可以避雨、躲阴的地方。抓着藤蔓上去一看,阿,好呀,十来个人坐下来开个会也不是很挤哟,别说避雨了,圈羊也可以哟。

老桑四处查看之后,又顺着崖脚往左前方走去。前方很长一段杂草地跟山崖很陡,形成一个直角,崖脚与土层接触的地方相对较平坦,但树矮小,草也不茂,应该是泥夹石的混合层吧。

管它什么土层,有点草能放羊也成呀。老桑这样想着往回走了几步,一瞥,发现崖脚怎么有条缝,但也不宽,也就二三公分吧,再仔细往前后瞅了瞅,再往前走了大约五六十米才看不到缝。

这可就奇怪了,山崖脚怎么会有条缝。老桑带着这个疑问,背着不多的柴火回到家,天都黑了。

在去请放羊老人前,老桑考虑到了老袁头。老袁头,个不高,人精瘦,近六十岁的人,挑、抬是差了把劲,但放十来只羊不成问题。顺便也好打探一下山上的情况。

“听老一辈的人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磨盘山上住着两只勤劳的神鸟,公的每天从崖石上不停的啄着石头,供母鸟不停的磨着石粉。久而久之,石粉也有了生命,孕育了这山下的万物呀。"

你这老头,跟我讲起盘古时期的事了。老袁头面前的小桑心里不悦,可时不时还是点头附和。

最后实在没耐心了,才说:“老袁叔,你看,今天来我有两件事求你:一,我准备弄三五只羊,请你去后山放羊。但,到明年底要放出小羊来。每天给你算半天的工分,你看可以不?"

老袁头似信非信:“放羊?养大了杀来吃吗?"

“是呀,看你瘦得,给你肚里增油水呀!"

“那敢情好,小时跟地主家也放过羊,就在这后山上哟。"一说有油水可进,老袁头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快说第二件。"看他急的样子,巴不得明天就能上山放羊了。

“第二件事,跟放羊没多大关系,但,你只需平时留意一下都行了”。

“嗨,又不干活,留意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老袁催促道:“说说。"

“后山那个靠崖脚的地方,我看裂了一个口子,你平时多留意一下,不要到时垮下来了还不知道。"

“你说啥?后山脚有个口"老汉诧异的不相信,“不会吧,我从小在这儿长大,也没听说有什么裂口。”再一次用怀疑的眼光看向小桑子(在老袁头的眼里,老桑始终是个孩子),“那,你说有多长哟。”

“我约摸估计了一下,长有八九十米吧,最宽处三公分。"想了想:“三公分还要多。"老桑肯定的说。

“好吧,你这第二个不大不小的要求,开春放羊时我留意一下就是了"在老袁头看来,第二件事儿,根本不是事儿。

这老头,心里只想着油水,对那个裂口满不在乎。老桑边走边想要不要向大队(那时,几个小村组成一个生产大队)反映。

在一次生产大队会上,老桑反映了磨盘村后山崖脚有一裂口,长近一百米,宽三公分多的情况。只因当时的人们只顾抓生产,对生产以外的危险意识不敏感。再加上后来的几年雨水也少,但每次遇见老袁头都首先要问后山崖脚那口子有没有变化等情况。再后来田土下户后,老桑也成了老头,因体力不济没在担任村长一职,但每到雨季也时不时到后山崖脚去看看。

这不,今年7月不到,不大不小的雨都下了三四次。老桑头的心也悬了三四次了。

7月1号傍晚下雨;7月2号下午下了3个小时的中雨;7月3号时大时小,持续下了大半天的中到大雨。

要说这雨,不下也不行,雨水少了,庄稼不长,记得前两年干旱,玉麦苗干枯,连果树都要打点滴,才有一小部分得以成活下来。可今年这雨水一下就是几天,会不会带来什么不好的情况。老桑头想到这里,急忙爬到后山崖脚去查看。

说是爬一点不为过,因平地泥泞,路滑,摔倒了不得不爬起来。坡路陡,

鞋也吃力少,更滑了,有时不得不抓住两旁的杂草往上爬。但也有坡面的大草一拉就拔出了土面,看来后山这土层段太湿,水份也达到饱和状态了。

还好,虽说崖脚下的土层松软,坡面的树木也有些歪斜,但扒开杂草、枯叶看看那条多年的裂缝有点变化也不大。

老桑从毕陡的崖脚望向布满乌云的天,如果这雨水持续下下去就不好说了。

7月4日从早上6点多一直下到11:30左右的中雨,下午从4点多又开始下了。老桑头心想:今年的雨是怎么回事,下个没完没了了,庄稼涝影响收成不说,最当心的还是后山的土质山坡,万一大面积溜坍,对整个村庄是相当危险的。虽说有的人家建起了二三层的楼房,能否抵挡灾害性的冲击谁心里也没底哟,更何况,还有部分住的土坯房。不过还好,村子外边,离小溪上方不远处前两年修了条乡村便道,虽说没打水泥路面,可也铺了不少石子,有两家买了小四轮的也时不时拉些土特产去乡镇上,如有突发状况,也可以……。

老桑头犯怵式的不敢往下想。

是呀,这老袁头不也还住在老的土坯房里。老桑头想到这里,应该把这个危险信号告诉老袁头及村里人才是,让大家有个思想准备吧。

老桑头边走边对遇见的村里人讲了后山土质山坡有可能滑坡的危险情况,有的感谢老桑头的提醒,有的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个别根本不信。还有谁这么顽固呢?不就是这个老老袁头呗。

有些事情不是说你不信它就不成在,不发生。

村里现在最有影响和号召力的当数小袁(老老袁头的侄孙)村长了,老桑头把情况一说,得到了小袁的积极回应。

“老桑叔,你反映的情况很重要,我看天色也晚了,要不,你先回去。"

看着这位曾经的老村长迟疑的样子,小袁补充说:“要不,我现就把情况汇报一下,明早就安排人去观察后山崖脚的情况,你看如何?"

“明天下不下雨,你就不要再去后山了,危险不说,有些事就让我们年轻人来吧。你放心吧,现在手机联系也方便,门前有条小公路(乡村公路),不会耽误大事的。"在送老桑头到门外时,小袁尽量说得轻松,也好让老村长睡个安稳觉!

昨晚一夜无雨,让整个村子在平和、安祥中醒来。

一打开枕边的小收音机,老桑头听到了这则天气预报:现在播报暴雨红色预警:今天滇东北地区局部有大到暴雨,各级做好应急预防工作,防范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暴雨红色预警,这可少有,以前都是黄色或橙色。管它呢,今天有人去后山看的。

老桑头感觉闷热难耐,在门外用蒲扇遮住阳光看向刺眼的天空:怎么回事,刚刚才下了一场大雨,现在又像火烤一样。凭借多年的农事经验,老桑头感觉一场特大瀑雨要来,天边四周泛黄,右手斜前方乌云滚动,时不时还从乌云深处惊过一道闪电,乌云过处一片黑暗,不一会儿来到了前山顶了。

老桑头丢掉浦扇,跑向后山泥泞的小路。

正要上斜坡路时,碰见从山上冲下来的小袁和另一个村民。

“老桑叔,快回去,山崖脚那条裂缝增大了,刚才那阵大雨树也倒了很多,土也开始松了,我得赶快回去通知大家转移。"小袁急急地说,命同行的另一小伙照顾好老村长,自已跑得没影了。

当老桑头他俩赶回村里时,瀑雨已是倾盆而下,乡镇派来的两辆大卡车正仓忙的上着全身淋湿的人们,急促的雨声和人们大声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不要带东西了,不要带东西了,车装不下,装不下了。"

“大妈,快上来,我拉着你"

“抱好小娃娃,抱好小娃娃,我要开车了。"司机边关车门边大声的说着,是呀,他还要返回来跑第二趟。

人们在焦急的等待中……

小袁在估算着人数,两个小四轮先拉走了三十来人,两个卡车拉了九十多个人,啊,还有七十多人呀。

正在大家无助时,有个眼尖的小伙发现河水越来越小了,“噢呀,河里没水了。"

河水断流,大伙都觉得纳闷……

“噢呀。是不是上游的山体垮塌了,堵塞了河道?"小袁村长疑问地大声说,一时也没了主意。

“大家听我说,从小桥跑到河对岸的高处去,要快!"老桑头在关键时刻,历声地分嘱着大家。

“听老村长的,快,快,转移到河对岸去。"小袁也反映过来了,大声说:“汽车一时也回不来,万一上游的山洪下来,我们更跑不掉了!"

在全村人都安全的转移到这边岸上高点的平地上时,人们的眼睛都直了:

崖石滚落,鸡飞狗叫,山体下滑,大树翻了几个跟斗后横压在了倒塌的楼房上,土坯房找不着影子,只看见几根东倒西歪的木棒在快速的往下移动,一会儿就塞满整个小溪。

[后记]

1,全村只老袁头在这次灾害中不幸遇难。

2,世界上有种人是先知先觉的人,不知老桑头算不算!?

今年雨水特多,灾害连连,谨此褒奖那些灾害自救,顽强朴实的村民!

评分:9.3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8169.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