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生活日记

故乡的情结

幼小的时候,故乡的外衣总是在微风中舞动着,赤脚跑在她宽展的腹地,感觉一片沙的温存,一洼水的丝凉。春里迎风摇曳的绿草,夏里伴着花香的虫鸣,秋里金风中奔跑的果实,冬里老屋怀里的热气……那外婆童话里经常翻新的场景,那唤起热情也唤起想象的美意和快感,将成为我一生中重复千百次的梦境。

记得我九岁那年第一次踏出故土,去百里以外的大舅家度寒假,当我踩着冬日的寒风,在傍晚时分踏进大舅家小院时,我却想起了家乡的炊烟和落日下母亲抱着柴草走进家门的影像,我清楚的记得,我在大舅家小住了一星期,梦里竟有十多次撞开老家的门扇……当春节前大舅赶着的马车踏进故土的那一刻,我兴奋地站在马车上,望着家乡的树梢,流下激动的热泪,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为得失以外的事情落泪,那泪水,甜美地见证了一个孩子对故土的依恋和深情。

人走的路远了,故乡便成了家的代名词,远离了她的视野,便有了思乡之苦。长大以后,当我告别父母殷殷的目光,去外地求学,带在身上唯一的一张照片就是全家人在老屋前的合影,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在手心,伴着窗外低吟的风声,总能流出思乡的泪水。故乡是你心窝里的一股热流,暖着你风中的疲惫;故乡是浩浩天宇下一片动心的温馨和宽广淳厚的神圣,让你在和风丽日下享受宁静致远和暖意的阳光。

女儿出生后,工作的繁忙和艰辛,让我放慢了归乡的脚步,但故乡在我心里,是炊烟轻挽的一片霞彩,越远越浓烈美丽。我常牵着女儿的手散步在西山的落霞里,那静静弯弯的小路,那嫩草间的一丛鲜蘑,那落日里奔家的羊群,那晚风下的轻烟袅袅映着半敞的老房门……总有一抹故乡的生动灿烂着我心,我愿扶着那美丽的画轴,唱起儿时的歌谣,歌里总有故土上母亲的身影烫疼心窝。那年秋天,父母从老家捎来一箱鲜蘑和一捆甜杆,那是父母怎样的挑选啊,然后踏着秋风送上长途汽车。我捧着来自老家的礼物,像捧着故乡的秋天,我把鲜蘑串好,挂在屋檐下,让老家的味道成为我窗前永远亮丽的风景。那捆甜杆立在我卧室最耀眼处,成为严冬里一片歌唱的庄稼,润泽着我心田永久的绿意。

人在季节里,一双踏寻的脚总要在寂寞时回头,在故乡的热土上奔跑一番,让家园的晨露打湿疲惫干涩的心。女儿上大学时,一次感冒在床,当她在高烧时拨通家的电话,低低的声音传到我的耳边:妈,我想让你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我想吃家里的酸菜饺子。今年五一,丈夫和女儿先后去上海看世博会,他们不约而同发来内容相似的短信:我想家了,想家里的凉风习习,想家里的一杯热茶,想家里的凉拌黄瓜……想家的时候,就是想起从家乡的额头上飘起的暖意,想起无边无际的春暖花开般的爱。

故乡有时又是一种延续和拓展,我的故乡在女儿的世界里,只是我文笔下一篇篇美丽的童话,而洒满我们身影和脚步的地方,又是女儿魂牵梦绕的故土。女儿参加工作后,我和丈夫每年都要去北京两次看望奔忙的女儿,每次我们都要大包小包带去老家的特产和女儿的钟爱,每次我们都使足力气,但带给女儿的还是九牛一毛,因为女儿渴望家乡的太多了,大到泥土,小到一粒米……今秋我们去北京,足足准备了两天,水晶粉、小米、葵花籽、农村鸡蛋、酸菜、农村猪肉……上下火车,在拥挤的人群中,提着重物的我,臂酸腿抖,被一群匆忙的脚步前拥着,我感觉我的体力在挑战一种极限,此时便有一种淡淡的感慨涌上心头:“怕去北京!”可到北京后,看见女儿一个晚上都把自己淹没在老家的物品里,看着,笑着……心里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慰。就这样,每年两次我们重复着同样的故事,收获的却是一种与故乡、亲情有关的快乐!我庆幸,宽厚丰盈的故乡,总用阳光般的甘美,营养着我们的质朴和善良,润泽着我们的快乐和感动。这次来北京,体弱的我累病了,打针、吃药,两天仍高烧不退,无奈,丈夫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按家乡大夫的诊治买了两种药,真怪,服药一天病情减轻,两天后就痊愈了。我惊叹,我与故乡岂止是一条乡路的留恋、一粒米饭的温饱,故乡的血液已渗入我的骨子深处,让我依着她、伴着她,成为她怀里最快乐、最富有的庄稼,高扬着她永恒的色彩。

现在,我真的理解了祖父为什么不愿离开他居住多年的老屋直到落叶归根的做法;我读懂了父亲卖掉土屋时依依不舍地扶着老屋的土墙默默流出的苍老的泪水;我更理解了丈夫几次谢绝远方的盛约仍踏实地工作在家乡那淡定的笑容;还有女儿多次放弃游玩而背着朴素的行囊匆匆奔家的脚步……故乡,在每个人心头,都是一面永远飘展的旗帜,迎着阳光,笑对风雨,在季节的舞动中,永不退色。

我在思考,十几年后,我和丈夫退休了,能否拿出真正的勇气,卖掉居住多年的房舍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另辟新境?不管怎样,我都敢肯定地说,故乡在我的心中,无论多么繁华的大都市都不能取代她的位子。故乡永远是你脚窝后面的一缕温热,抖着慈祥,收容你所有的苦与乐。

故乡,一棵轻盈站立又枝繁叶茂的大树,她轻轻地走过四季,神经般的根须触及到你的血脉,直到灵魂深处……而我,永远是故乡怀抱里的一叶绿草、一束清风、一捧湿热的泥土。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23230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