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亦舒
一直觉得亦舒写的小说有点太残忍了。句子短却无比的具有杀伤力。偶尔想想觉得她跟张爱玲有点像。曾经有人说过,从爱情的角度来说,张爱玲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女人,她高傲,却对胡兰成一个男人痴情透底;林徽因则是最幸运的女人,她有才,却又不把爱情当作必需品消费。
亦舒用残忍的笔把真实的现实曝露在读者面前。她是女人世界里的鲁迅:把女性对爱情的梦想用现实的剪刀扯碎了给人看,让女性看清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烂漫爱情在现实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喜宝》是这样,《玫瑰的故事》也是这样。
玫瑰一辈子真正爱过两个人:青春年少时的建筑师和历尽沧桑后的类哥哥。
20岁的玫瑰对已订婚的建筑师一见钟情,把自己青春年代最炙热的感情献给了他,得来的却是情人的理性离开。
30岁的玫瑰在真哥哥离开后爱上了一个重新燃起他生活热情的类哥哥(跟死去的爱她的哥哥长得很像)。未婚夫却在结婚的当天,因为途中救一个小孩不幸车祸身亡。最终留下玫瑰一个人。
把人生两个阶段的最热烈的感情都给了永远不可能留住的人。留下的给身边人的残留的感情就已经变得像吃饭睡觉一样了。怎样的一种悲哀与苍凉!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
想到了玫瑰说的一句话:我除了穿衣打扮,什么都不会。这应该是她悲剧人生的一部分原因吧:对生活的热情除了感情,没有其他寄托。自古红颜多薄命,也许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们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献给了自己深爱的人,却不知道人因为拥有思想却是最多变最不安全的。
如果看过《荆棘鸟》的话,对里面不同性格下的女主人公的命运稍加思考,你就会发现,什么是女性应该把握的。梅吉爱上了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的红衣主教,红衣主教却爱信仰胜过女人。于是在无比绝望的情况下,梅吉把自己嫁给了跟红衣主教长得相像的无信仰者,却不知这个男人却爱钱胜过女人。最终把爱情看作生活必需品的梅吉抱着怨恨死去,也许到死她都不会明白,为什么她追求的简单的正常的家庭生活距离她那么远。
广大的女性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故事中的男性把爱情当作生活的第二重心,爱情和其他(如名利,金钱,权力)可双收?女性为了爱情完全付出,爱恋人胜过爱生活中其他,却往往两手空空,伤痕累累?当然了,你也可以完全回答这只是一个个人价值观选择问题:生活不在于结果,而只在于过程,虽然没有永远拥有爱情,却曾经拥有过刻骨铭心爱情经历。
经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读者把梅吉跟她的女儿(把演艺事业看作人生第一追求的女儿)稍作对比的话就会发现,女儿在追求自己的演艺事业的过程中却无意收获了最真诚的爱情的原因。生活需要爱情,但那太依赖于别人,太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往往得不到,即使得到,他的永久性也是不能保证的。相反,如果女性建立自己追求(林徽因对美术建筑的热爱),在对待生活中不确定事物时稍微理性一点,自己想要的生活相反可能可以被自己掌握。想必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中庸"吧。
人最好不要孤注一掷,尤其是那注关乎到另外的人。
在这里并无借文章批判男性,或是批判爱情的意思。生活会因为这些因素而更加有趣。只是想表达,女性在对待自己的生活的时候,需要有载体来承载情感。如果女性只是因为安全感而把生活寄托在爱情,那么安全感寄托于物比寄托于人会更加有效益。
想起之前教我们数学分析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很多大数学家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数学做为其一生的奋斗目标时,他们都回答,因为数学是最能让人觉得有安全感的学科。
之前一直不是很理解数学怎么就安全了。现在才意识到数学真的很能让人冷静。不管身边的人和事怎么变,不管世界怎么变,数学永远在那里等着你,你去拥抱她,她永远也不会抛弃你。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吧。对生活琐事倦怠的人们可以在数学里找到他们想要的。
所以,专注于深邃的数学吧。不管怎样,他总是会在那里。让你感到无尽的安全,无尽的温暖。
谨以此与所有潜心钻研基础学科的人共勉!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225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