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天气异常得又让我染病了。前几日的寒风已让我凄凄然,如今又下起了愁雨,心情自然显得沉重,想想也有很久没写一些东西了。
今早,习惯性地翻看着自己的空间,自然地观阅了好友转载的一篇《再哭三毛 贾平凹》。虽然这两位大师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在高中课堂上听语文老师都有提过。他俩的情谊,读了这篇日志也深有体味,此中浓情,也不由我分说,只感叹当今又有多少人做到如此呢?在病魔面前,人是多么的脆弱,心中的沉闷正如顶在上空的乌云,因此也更坚定了写一写自己非文学专业的情绪来缅怀那永远逝去的一颗颗文学巨星。
至于自己,在这世间也已活了二十来年,真正喜爱上文学应该在高二的时候,用"百利而无一害"来形容它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有了自己的性格和理想,不再是混世的无知少年。
在文学道路上,我认识了很多的前辈。读史铁生,那是一本身残心不残的孤寂在天坛的角落感悟着人生。他的境界远远超出常人,那思绪的一角就足以让我大彻大悟。一个人静默地坐着,一坐就是无数个白天黑夜;渐渐地我也学他喜欢上了孤独,无聊时也会用文字调侃调侃上帝。读朱自清,那是一本广博的无不精通。简单的背影在他的笔下铸就了亲情的伟大;他显然是抓紧了时间尾巴的人,时间拉逝着他的太匆匆;他让我眼中有了如实的巴黎,脑海中的盛貌从此不再那么空洞。大一暑假读了他的文集,才体会到他的文字不仅优美,还赋有逻辑。读巴金,那是一本无需华丽封皮包装的真实。可能因为接触他更多是黑白的方寸之照,老人慈祥的笑容自初见的时刻就深入我心。《随想录》看似只是他的一段随想,却以朴素真实的语言履行一个老人晚年的历史责任和对下辈的关心。读钱钟书,那是一本在茫茫尘世飘摇后学会的默存。我喜欢他的年少气盛,喜欢他的才情横溢,喜欢他敢说般口无遮拦,喜欢他对爱情的专一和不后悔。只是有些遗憾在那个年代,这番性格的他终究还是没有逃脱文革的压塞。渐渐地他也学会了沉默,在默存中完成了《围城》这部传奇之作。有人说这是睿智,但更多的无奈谁又懂得?
近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正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我根本无心关注国人的吹捧和评论,其中情感也没有想象中的欣喜;如今写这篇日志时却有了更多的担忧。他使我回想起09年7月11日那天,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大师巨匠的逝世。再想想我成长的这些年里,都是读他们的作品长大的,而年轻一代却都是以一些不伦不类的小说成名,远远抛弃了传统的有价值的东西。
毕竟我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就单纯地谈谈自己的想法,把话说大些:做学问的真正意义一方面在于培养自己的素养和情操,令一方面是教育后辈,把那些有价值的国学传承下去。就我嘛,写作只是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读他们的传记,对他们性格有所了解后从而再读他们的作品,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
有人把年轮比作无法倒带的唱片;有人把时间比作如梭、如箭;我还是喜欢把那些回不去的时光比作一阵风,任其时常在内心深处刮起,却吹不走那段记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20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