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春晚让我铭记《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于它真挚亲情的抒发,常常为自己未能“常回家看看”深感遗憾。思乡想家的时候,心底的泪堤渐渐被饱含情感的韵律击溃,泣不成声,泪流满颊。幸好,灵动的文字最能填补空洞的情怀了。只是,脑际偶尔掠过的一丝灵感往往等不及笔头的着陆,就早已匿迹了。
在文字的天地里,尤其是在文学的创作中,灵感是众所周知的必需品,但也可遇不可求。作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有感而发,对灵感捉摸不透,又与之心意相通。灵感对于我,只有在领略书卷冷香、沉淀思绪精髓之后吧。
倘若脑海一直被其他事物占据,少有空间装载源自内心深处的能量,也许灵感就鲜有光顾。八小时之内,忙于工作中的活儿;八小时之外,玩QQ微信和微博——当没有灵感写作时,我时常给自己找寻这样的借口,却始终纠结难安。懊悔责怪自己没能尊重内心的信号,无法原谅自身一次次为懒惰脱责。
习惯用文字寄托情感之人,不执笔的日子里,心头总是翻涌难言,亦心痛难当,就好比很久没有同好友知己倾心交谈了,也好像长时间没能满足果腹了。
夜不能寐的反复自省,终知缘起怠慢灵感后,有种喜极而泣的欢愉感。暗下决心,往后再不辜负自己的灵感。哪怕是半夜梦醒时分,也要把那个极具表现力的字、词付诸笔端,待到时间充裕时,再来潜心圆润;就算脑海只是浮现一种不成形的思路,都应当将它认真安放待理,等到思考成熟后,便可顺理成章。
有人说,灵感无处不在:在百花争妍的暖春;在骄阳胜火的盛夏;在硕果丰盈的金秋;在寒天冻地的隆冬……
或许,写作不需要名副其实的“灵感”,需要的仅是一颗能感受“爱”和“美”的心。佳句,可以是对真切生活的醒透解读;美文,可以是对瑰丽景观的点睛诠释。不必在意灵感去哪儿了,珍重每一个感人的瞬间,启迪每一种动心的事物,灵感就自然“归来”。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18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