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的好
松鼠
福芽老妪死了,死了便死了,在村里没有引起多大的新闻波澜,也没有引起什么人的悲伤,包括自己的亲人。因为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所以很快地被人淡忘了。不过偶尔在“老不死”群体里,还能听到几声无奈羡慕的叹息“还是像她死了的好”。我不明白,死,还会令人羡慕?这引起了我的好奇,要走进“老不死人群”去了解了解。
何谓“老不死群体”,“老不死群体”不同于微信群体你想入群就入群,你不想入群就不入群,它是不以人的意志所控制的现代农村老无所养的老人的命运归宿。顾名思义“老不死”,人老了不死,是一种有寿的代名词,老而不死是说明有寿,古有之,今更甚。这词大都是儿女赋予父母老来的称呼,便不是赞颂其寿高,而是诅咒他(她)们老而不死,白吃干饭,要儿女养。古虽有之,个别而已,而今农村老无所养的老人普遍皆是此称呼,故而形成群体,古之鲜有。既然儿女不养,自己总不能去喝农药吧?不过喝农药的到也不少,大多都得要苟活。
人是高级动物,虽然儿女不养,政府又无低保和五保可吃,他(她)们无从谈起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和老有乐了。俗话说的好,好死不如赖活。所以他(她)们得活呀?自找生路,无奈只得信仰基督教。因为他(她)们都是善良之辈,儿女对他(她)们的不孝和不敬,不能怪罪儿女们。而是他(她)们自己的造孽太深,有罪,
得让耶稣替他(她)们赎罪,好让净化的灵魂去升天,求得来世的幸福。来世的幸福,这很玄妙,不得而知。但一点倒是很实在的,他(她)们都称兄弟姐妹,谁有病、谁瘫了或是谁老了,大家都会毫无顾忌地、无报酬地去服侍和祈祷。而且每礼拜都可在教会里免费吃一天。所以“老不死群体”基本上都是基督教徒。福芽老妪自然是这个群体,自然也是基督教徒。
至于福芽老妪什么时候加入老不死群体,什么时候入教,具体的没人说得清。不过她年轻的时候到令人羡慕的,是十里八乡的好命人,她生有四个儿女,两男两女,甲乙甲乙的生,就是数学专家也组合的没这么好。她丈夫当队长,那时的生产队长是很吃得开的。她自己长的漂亮,劳力又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就早早的做了两栋房子。那是方园百里难得有的事,所以令人羡慕极了。她做什么事都是风生水起的。因此儿女们也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知什么时候她却沦为乞丐了。
那年她七十二岁,老头七十八岁,她们还能自食其力,生活还过得去。有一天老头上山砍柴不小心摔了一跤。从此一跤不起。老头的去逝,福芽的生活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好在老头还有点积蓄,福芽老妪苟活了几年,然而坐吃山空,现成的钱容易花,很快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就得向儿子伸手,问题就来了。按照当地农村的规矩,老大养父,小儿养母,老头死的时候,老妪一直在老大家居住着。按理说老大够孝的了,现在老母需要人养,理所当然是小儿了。
于是,老大把老母送到老弟家,然而老弟不接收。理由很简单,说两老能干活的时候跟着老大,老大得了好处,现在要人养了,就把包袱扔给他。老母没办法,自己挑着被褥,回了老大家,老大见老母又回来了,气不一处打,又把老母赶到老小家去。老母又不得已,又回老小家,老小见状又把老母赶往老大家,一来二去,像踢皮球一样,这可苦了老母
老母没办法,就在小儿的后檐下用花膜搭了个篷苟活,冬不避风,夏不挡雨。小儿媳像喂狗一样每一天施舍一碗冷饭放在门口,不让老妪进家。旁人实在看不过了,就给她出主意,叫她诉于镇里。镇干部来了,一切都好了,儿媳孝顺了,把老妪让进了家,住进暖和和的房间里,还吃上了豪餐,有鱼有肉。老人感谢政府热泪盈眶。
然而干部走了,一切如旧,更甚于前,还挨打,叫你去告,啪啪的巴掌打的直响。老人再也不敢去告了。冷饭就冷饭吧,好歹还有一碗冷的。老人饿呀,虽然教会有饭吃,老人走不动了,只好坐在路边等好心人施舍点。
老人命真恶,就这样还能要活?都不喝农药?老人说我不能喝农药呀,我要是喝药死了,儿子名声不好。你看这老妪死心眼不,都这份上了,还想到儿子的名誉,真是活该。
终于有一天老妪不再坐在路口等施舍了,她卷缩在唯一属于自己的屋檐下的那张床上,再也起不来了。好了,她升天了,去天国享福了,万能的主耶稣把她带去了,不让她在人间受罪了。所以老不死人群都羡慕她“死了的好”。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麻痹的好。有了它就会忍受世间一切苦难。但我不甘心得问问他儿女。有一天我终于遇上她大儿子。我忍不住劈头就指责:你母亲死了,你都不觉得有愧吗?他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似答非答地指着那栋要坍塌的老房子说:“你说这栋房子是拆了重新做过好呢?还是把它修理的好?”。
我看看这房子已没有重修的价值了,“还是拆了做新的好”,我还以为他真的说房子的事呢,于是不加思索地说。然而他阴阳怪气地说“不能拆,它为我们几代人遮风挡雨几十年了有感情,不能因为它老了旧了,就把它甩了”。我这时才焕然大悟,他是给我下套。他这才进入主题,“老人就像这栋房子,该拆就拆,人老了,没用了该死就早点死,碍于世人,死了对国家对儿女都有好处”。
我愕然了……他紫铜色肤色,满脸岁月的沧桑,干瘦的身躯,完全是一个勤劳、善良、憨厚的典型农民形象,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看来我是眼拙了,我得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新农民了……!
我不得不叹息, 福芽老妪生出这样的子来,“还是死了的好”。
农村靠儿女养老的老人,像福芽老妪这样的不少见,我只能为其呻吟,便无它法。
编辑评分:8.7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gwz/show/1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