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熹微的晨光中,我们便从戏台出发了。 ”
我们那儿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前张灯结彩,走廊里的红灯笼都会点上,直到正月十六过后,这样喜庆的气息依然环绕在我们这座小村庄里。
正月十四是我们村里巡境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村里老老少少都会早早地起床。妇女们忙着做菜,拿到戏台边的庙里烧香。男人们则集结到戏台那儿,等待游行的开始。
天还没亮呢!我刚睁开眼睛就听见妈妈和伯母谈话的声音:
“阿媛(我妈的名字),菜做好了没呀?”
“还差几个菜。你菜烧好了就先下去吧。”
“没事。我等你。我再去买两个柚子来。”
“南子,还不起来?”我妈朝我房门大声地喊着,“再不起来,人家队伍就要走啦。”
我心下一惊,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落单,赶紧爬起来把衣服穿好。今天还要看那两个小孩骑马呢!
妈妈和伯母的菜很快做好了。她们两个人,一人肩上担着一根扁担,两边是放得满满的菜肴。我拔起几日前就插在门边的“龙旗”走在她们前面,像一个耀武扬威的开路士兵一样,摇晃着旗帜。我们一起从又长又陡的坡道向庙里走去。
戏台上推推搡搡着挤满人群,有身形高大的大人,也有和我年纪相仿的小孩。大人们忙里忙外,准备着管弦、二胡、大鼓一类的乐器。小孩则站在一旁看热闹。
一列从外面请来的,着装精致的游行队伍站在戏台的一侧。两匹白马就绑在戏台边上,旁边还站着两个身着古装的小男孩,他们就是一会儿要骑马的人吧。
庙里也挤满了人。各色美味的菜肴被摆放在挂有「金玉满堂」字样围布的桌子上。
“南子,快过来帮妈妈点下鞭炮。”我妈站在外面的火炉边喊我。
“来啦!”
我接过妈妈手中的竹香,朝地上铺开的鞭炮探去,还是有些害怕。毕竟这么长串的鞭炮和我平常玩的炮仗还不太一样。我用手上的竹香朝引线戳了戳,还没点着我就跑开老远。惹得我妈和伯母她们捧着肚子笑了好一阵子。
“好啦,别笑了,再笑自己点!”
我又用手中的竹香朝引线戳去,引线很快就烧到了鞭炮上,我赶紧跑开。我回过头,看见鞭炮噼里啪啦地在地上炸开了花。
游行很快开始了。
这时天才刚蒙蒙亮,队伍前面走着十来个人,用竹竿架起一条金色的龙。他们后面的人,有的抬着神轿,有的敲着锣鼓,有的举着乐器,有的拿着鞭炮。两边是两个骑在马背上的小男孩,后面跟着一辆放“大炮”的车。我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支“龙旗”,排成一列长长的队伍。
在熹微的晨光中,我们便从戏台出发了。
我们每走几步,大人们就放几串鞭炮。我们路过的每户人家,也都在门前摆出一条十来米长的鞭炮,还有几管烟花。只要我们一从旁经过,他们便将鞭炮和烟花点燃。整条道路都弥散着浓浓的火药味。
我们这条由金龙牵引的队伍,在小村庄的马路中央长驱直入。路两旁的人家放的烟花,就好像从那条巨龙嘴里吐出来的“龙珠”一样绚丽。整个游行场面热闹非凡。
我们的游行队伍走出村口以后,还要徒步走上七八公里的路程,才能走到一个叫「井口」的庙中。我们的队伍将在那里汇合。
到了「井口」以后,我们纷纷坐在石凳上休息。
听妈妈说,庙里供奉的是一位唐朝的宫廷乐师。这位乐师死后葬在这里,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为他修葺了一座庙宇。后来进贡的人越来越多,所求的心愿也多能应验,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附近村民们祈福还愿的圣地。
烧香的人在庙里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制作精良、眼花缭乱的菜肴被端上香桌。几个妇女拿着一把竹香跪在拜垫上磕头,讲完心愿以后便拿起桌上的卦杯为自己的愿望卜上一卦。
不一会儿,庙门口响起了一阵喧哗声。一个头上裹着粗布的老大爷站在一张桌子面前摇晃着脑袋,又是跳脚又是拍桌,身体伴随着锣鼓声左右摇摆,嘴里还念念有词。
“这老头子不是要请神上身吧?”
“我看着像是。”
我身边的两个大人说着话。
那老人摇头晃脑有一阵子以后忽然一下子停住身体,双手紧紧摁住桌子,睁开了眼睛。旁人忙把水杯递到他的嘴边,让他把水喝下去。
“听到什么了?”端水杯的人问。
“风调雨顺、合境平安。”老大爷说。
众人赶忙扶老大爷回到座位上。围观的群众渐渐散开,烧香的继续烧香,点鞭炮的接着点鞭炮。
几个大人从庙里合抱出一尊红面金羽的神像,另外几个大人从香炉里取了几根竹香。我们的大部队便一齐朝着村里戏台往回走去。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jdwz/show/22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