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经典文章

写就“千古一帝”背后的男人

文/闰哥儿

1.

从小热爱历史的我,对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也是情有独钟。看过《康熙王朝》不下10遍,而且每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或许跟年龄有关。不过在过瘾之余,小时候就对写这部小说的作者,心生好奇,他是怎样把康熙刻画对如此深入人心?

第一次接近二月河先生,还是隔着一块电视屏幕。

2009年,我刚上高一,碰到县里教育局组织发扬普及中原文化。语文老师破天荒地把两节语文写作课,变成了观影课,要求是看完二月河先生的采访实录,写出1000字的观后感。

时光一晃过了将近10年,当时写的什么题目已经忘记了,可是对于采访时二月河先生的自述还是记忆犹新。也让我小时候的疑惑,有了答案……

二月河先生自述自己军人复员,转业到南阳工作。正值改革开放之际,百业待兴,文人们也是摩拳擦掌。他把自己比作黄河的儿子,深受黄河历史文化的哺育,也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

因此他也将自己“凌解放”的名字,改为笔名“二月河”。二月正是黄河凌汛,冰凌解冻,奔腾咆哮,一泻向东的壮观景象,也跟自己的本名,有相似之意。所以很多人热爱他的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气,不拖泥带水。

刚开始从研究红学起步,进而迷恋清史。凭借着身上的那份执着,努力收集康雍乾三朝的资料,踏破南阳的图书馆,多次因为晚出被锁在图书馆。

可是图书馆的资料有限,又因为战乱年代,重要资料缺失。他就经常到旧书摊,废品站去寻觅,只要遇到有关清史的资料,不管是正史野史,戏本小说,都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阅读。

创作的道路之辛苦,相信很多笔者都会感同身受。更何况先生已经过了40岁,精力不比当年自不多说。

夏天没有钱买风扇,就把脚放进装满水的水桶,既清凉又防蚊虫叮咬,如此才可集中精力写作。

到了冬天,白天照常上班,夜晚冻得手指僵硬,连笔都握不住,只能使劲儿搓手,趁着手的余温一写就到深夜三点多。困了,就猛嘬几口烟,然后用火红的烟头,照着手腕烧,发出“吱吱”的声音,烫的一阵激灵,再接着写下去。

这也就有了“烟炙腕,拼命写落霞”的感人故事。同学们听到先生这样说,也都埋下头,枕着手臂,痴痴地看着先生,内心早已热血沸腾,我想我也是其中一个。

2.

可是当记者问到在创作路上,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他抿了抿嘴唇,说:“身体上的苦,有多大都可以承受。而唯独不会求人,写出的东西没法发表,让自己很作难。”

二月河先生细细讲述了自己不懂得如何找出版社,不懂得如何推荐自己的作品,也因此吃了很多闭门羹,受了很多冷眼待遇。

当时班里的同学,看到这里,纷纷议论:“这么好的作品,怎么会没有人赏识呢?”有的同学甚至说:“这肯定是节目组故意安排的!来哄我们发奋读书呢!”

等我真正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工作,知道了市场是个什么东西?我才体会到当时二月河先生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多么的无奈?以至于后来在参加某电视台的采访时,他才会说自己对成名并没有感到兴奋,而是感到凄凉。

他认为经历过这么多,才取得这样的成就,很多激情已经被熬掉了。

当记者问他在写宫廷斗争的时候,有很多展示大臣和皇帝的权谋的细节,难道自己本身没有吸收一些这样的处世哲学吗?

二月河先生说:“我拿起笔来,就是天下第一,那里是属于我的世界,有我对世界的认知,和自己储备的知识。可放下笔,我仍然是个布衣百姓,也会有平常人的能力不足和烦恼!”

现在细细想来,这或许就是喜欢先生的一个情结所在。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满是黄河水的真诚和执着。

如今再去回头看“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载的丰功伟绩,在先生的谈笑之间,少了些许过瘾,多了一丝敬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jdwz/show/17748.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