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经典文章

和为贵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义之邦”,却经常被人说成是“礼仪之邦”,不得不感叹时代变迁,一些东西被曲解了。而要让这些被曲解的归正,却不知要耗费多少代人的努力。但我相信,会有归正那一天的到来。

“仪”是什么?仪式、仪态。如果说是“礼仪之邦”,是不是说这个国家比较注重礼的仪式?换句话说,是不是注重形式?如果是这样讲的话,个人觉得是个中国人都不会喜欢的。

如果是“礼仪之邦”的话,为何《论语》讲“仁义礼智信”,而不是“仁仪礼智信”?因为“仪”是包含在“礼”之内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和,相应也。

贵,物不贱也。

斯,析也。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节,竹约也。约、缠束也。

有子说的这段话,大体意思是:“对于礼的运用,贵在能和顺从容,使尊卑上下之间的种种调和融洽。先王之道,对于“礼”与“和”的把握,是完美的!在大事小事上面都能体现出来。“礼”以“和”为贵,反过来也是同样的,“和”也以“礼”为贵。如果一味的“和”,也有行不通的地方,不用“礼”来节制“和”,也是不可行的。”

对于这个“礼”,或许有不少人理解为“礼貌、礼节”,实际上应该理解为“社会秩序上的礼、个人的礼”,甚至可以理解为“规矩”或者“世间的规律”,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嘛。

在《周易》“履卦”的“大象”说:“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意思是说人要分得清大小、分得清上下、分得清位置,让所有的人都了解这就是天地间的理、规律、规矩,这样才是合理的,这样人就会各安其分,互相不受干扰了。

在有子讲的这一段话中,有两个字叫“先王”,如果真的是按照现在理解的“已逝的前代君王”或者是“古代帝王”,是有些讲不通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如果用在家庭上,用“先王”这两个字合适吗?如果用在公司里面,这两个字合适吗?显然是不合适的。

那么,这里的“先王”到底是指什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先王”这两个字最初其实不是指“古代帝王”或“已逝的帝王”,而是指“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意思。

当然了,我们现在理解的“先王”的意思,就是在古装剧中所看到的皇帝已逝的父亲。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精神,那就是“取中”。过多了不好,过少了也不好,中间的比较合适,但难在对于这个中间的把握,毕竟需要“合理的面面俱到”。

所以在“礼”的后面加上了一个“节”,成为了“礼节”。告诉我们,礼多往往让人对你产生怀疑,有节制的用礼还是比较合理的。

特别要讲的是,父母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责任,即使跟孩子之间再怎么亲密,也不能没个正形,没有父母该有的样子。如果亲密到了放纵的地步,那下次你要教育他什么事,就没有多少威信了。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为本人现阶段理解,日后或将推翻此番言论。

求大编们指点指点,本人完全接受任何批评和指导!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jdwz/show/15482.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