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小说文学

健身私教碰到我下面了 乡村野史sm文章_国民少校携妻跑

民国二十七年元月,白雪皑皑的冬日,江南大地上到处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白色,零下十几度的天气显得异常寒冷。

长江以南,鄱湖东岸大约两里处,有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吴家庄,村庄前有水溪,后有连绵‘靠山’。水溪是由村庄的东北面绕到村庄前面,绕着村庄的东南两面往西南方向流去,水溪里的溪水静静地流淌着,四季不息。两岸边高低参次的杨柳树,沿着水溪排成两排,水溪边有一条通往村庄外面的大路,大路由水溪上的桥连到村庄里。村口大路的右边,小桥边上有一棵参天而高的樟树,茂盛的枝丫在空中散开,把阳光和雨水挡住,树底下成了人们纳凉、话家常的好地方。

村庄的后面,是连绵成群的山丘,山丘上大部分是一年四季长青的松柏树;蜿延弯曲的山丘脚下,是一望无边的水田,和少数的旱地。鄱湖与水田,渔米之乡就是由此处而来。

村子的东南边,水溪流经的拐弯处,有一座傍水而建、坐北朝南、门高庭深的朱灰色院落。这座吴家庭院就是我的太祖姑母——吴绢,出生的地方。吴家庭院足有五六进之大,朱红色的大门雄浑气魄,彰显着这座院落和主人的深厚气韵。

南边的大门口是一个梯形的门廊,门廊外侧两根朱红色的圆木柱子支撑着门廊顶上廊檐的两个角,檐顶跟所有的屋顶一样都是成向上弯的优美的‘八’字弧形,弧形的两端都雄然屹立着两只精小的‘神兽’,廊檐和房屋顶上盖着深灰色的厚厚的瓦。

门廊的瓦檐下面镶着一排木雕花板,有栩栩如生的花鸟、飞兽,看上去很是精致且气派,只是经过年久日深岁月风霜的消蚀,外面一层漆的颜色淡去了许多,没有了最初的鲜亮。

大门两侧是用灰色的大理石做成的门梁,石柱上刻有一幅似深而浅的对联:‘山高水远景韵悠深,楼台庭院福蔽万安’,横批则是‘吴家大院’四个字。

江南庭院,少不了的是别有韵味的院子。整个院落里就有五个大小不等的院子,前院为最大。从大门往里就是前院;再穿过前厅旁边的回廊,就是中间的小院子;再穿过餐厅右边的回廊,是比中间的院子大一些的后院。院子的外围墙约有两丈高,站在院墙外面,除了院内高高的树和房屋,其他的东西都看不到。

  大门往里,是一面浅灰色的大理石屏风,迎面映入眼帘的是屏风中间的圆形竹雕图案。穿过屏风的两侧走进前院,就可以看到院子里碧青的花圃和高大的树木。

院子两侧的院墙边,分别种有一棵高出院墙许多的桂花树,桂花树的枝杈从高高的墙头上伸展出去。可以看出,这些树应该有好些年头了。靠前排的院墙边有几棵高高的粗壮的杨树,与院墙平行地站成一排,笔直而伟岸。

院子中间,一条青石铺成的石板路,从屏风两侧通到前厅,延伸到旁边的回廊。石板路的两边用矮矮的竹篱芭整齐地围出了两块花圃,花圃里种有各种五颜六色的花:红的粉的月季、白的粉的百合和牡丹花,只是眼下隆冬时节,只见白色不见花色了;花圃的中间还点缀性地、均匀地种了几棵矮矮的桔子树,桔子树的枝杈散成半圆形,像一朵朵绿色的蘑菇点缀在花圃中间,甚是美观。

院子右边的墙角,有一个两丈见宽的水池,水池用来养些金鱼、乌龟,有时候家里当天吃不完的鲜鱼,也会放在里面养起来,到了要吃的时候,再用网兜把它捞上来。一条窄窄的、弯弯曲曲的青石小路,从前厅边的回廊处铺到水池边。水池上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冰面下的水,在阳光下泛起波光粼粼的层层水纹,给整个庭院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韵味,更是别具一格的风景。

中间的院子大约只有前院一半大小,东边和西边各有一个圆形拱门,分别通住东院和西院。东院、西院里又有两个种满了花草的院子,东院比大很多,所以东院又分南院和北院。中间的院子中间也不例外铺了一条青石小路,青石小路两边对称地砌了两个约两尺高的花坛,花坛上面放着一口大青花瓷缸。青花瓷缸足有两个成年人的臂弯那么大,里面是用来种荷花的。春季的时候,在里面放上一段莲藕,夏天的时候青花缸里就会长出绿色的荷叶,开出粉色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眼下的青花缸里只有淤泥,却不见青莲了。

后院里相对就简单很多,整个后院的地面上都铺了青石,右边有一口给院里供水的水井。水井往里几尺处的墙边,种有一棵枣树,枣树的枝丫又密又长,许是也有些年头了;左边是粮仓,粮仓边上有两棵比成年人高些的栀子花树。栀子花开在五六月的端午节前后,雪白的栀子花开满枝丫的时候,就像洁白的‘星星’点缀在绿色的树叶间,整个院落里都飘满浓浓的香气。

整个院落前后相通,可谓大气恢弘、曲径幽韵,各排房屋前面都有古建筑特色的回廊,是一座标致而又华丽的江南大院。从院子的布置可以看出,太祖姑母的吴家大院不仅仅是富甲一方的财主,而且还都是有情调而又热爱生活的人。

吴家大院在整个昌东县城及至洵城,都是首屈一指的大户。祖上是清朝时洵城的知州官员,是个实实在在的书香之家,从清朝乾隆年间出了第一个秀才开始,吴家就一直请教书先生教子孙们读书,不管男孩女孩,都在书塾里、学堂里读过书。

清朝末年,社会态势越来越动荡,吴家的先祖果断弃官从商。从商之后的吴家迅速壮大,在洵城、昌东县、镇上都开有铺子,后山连绵山丘脚下的水田,大部分都是吴家大院的,壮大后的吴家大院也被不断修缮扩大。吴家虽是一方官员,后又是一方大财主,但未听说有过虐待长工、苛刻佃农的事情发生,到了现在的这代掌家人是八十岁高龄的刘祖奶奶。

掌管着吴家宠大生意的,是英明睿智的二老爷吴琮如。花甲之年的二老爷身材高大,是个德才兼备、出将入相的长者,有一股坚硬的原则性和韧性,而且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神清气爽、气宇不凡。二老爷一贯的家风和家教是:先立规矩,再学做人,才能做成大事。

所以吴家的少爷和小姐们,在二老爷的言传身教之中,在外从不欺凌弱小,在家尊长爱幼。但每个孩子都有闯祸的天性,少爷小姐们小的时候,也会今天把东家的狗丢进了水溪里,明天把西家的桔子树给弄折了。吴家的儿孙又多,刘祖奶奶难免经常要拿钱赔给四村八邻。

一晃儿女们都大了,除了最小的女儿子云,该嫁的嫁出去了、该娶妻的也娶妻了。大少爷书贵、二少爷书华都跟着二老爷在外面打理生意。大少爷打理县城的米、油铺和绸缎铺;书华跟着二老爷在洵城呆的时间较多,因为洵城里有二老爷开的药铺和米铺,还有一家洵城里最好的酒店,需要打理。镇上有一间杂货铺,现在是大老爷的儿子(上门女婿)在打理。

二老爷本想把生意再往外做大,但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想继占了上海、都城南京,而且听无线方匣子里说,日本人正在往西南边的武汉打过来,所以二老爷的生意计划也随之搁置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swx/show/204594.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