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情笔记

南瓜饭

金秋十月,南瓜上市了,母亲又去市场上购来了一些大南瓜。这些南瓜一个个粗大笨重,样子不好看,也不好吃,但母亲最是喜欢。她老人家对南瓜特别有感情。时光倒流到三十年前,那时我和妹妹还小,家里日子穷,父亲当时是一名民办教师,一月二十来块钱的工资,母亲在村里务农,家中的粮食根本不够吃,秋里就吃南瓜饭。南瓜饭那是过去的穷人饭。

当时吃的最多的是南瓜粥。母亲总是把南瓜切成小块,再掺上一点玉米面,熬成糨乎乎的南瓜粥,一次就是半锅子,既顶菜又顶饭。所以我小时候的生活记忆,就是从南瓜饭开始的。母亲有时也会蒸南瓜包子。她用擦子把南瓜擦成丝,攥去水,剁上葱花,放上点豆油,放上盐,包成包子再搁到大铁锅里蒸熟。这包子没有多少油水,南瓜水性又大,为防止包子裂口,母亲包的包子褶子特别多。我是特别不爱吃。但没有办法,那时节的生活苦啊。不像今天,想吃啥市场上就有啥。那时节街市上没有多少蔬菜品种,冬天往往不是白菜就是南瓜,偶尔掺杂点青萝卜。现在每每想起那段日子就觉得今天的好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幸福自当珍惜。

后来父亲成了正式的人民教师,我也工作了,妹妹也上了大学,家里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母亲每到秋天总是习惯隔三差五就做上一顿南瓜饭,她总说生活好了也不能忘了当年的苦日子,这南瓜饭可是帮了我们一家大忙。

南瓜这种瓜,性喜阴凉湿润,生存能力特别强,一点也不讲究。院边墙角,田间地头,河滩边,沟崖上,篱笆根处,哪里土地贫瘠就种在哪里,对土地从不苛求,也不用人过多侍奉。每年春天,母亲总是找一块地头或是沟垄边埋上种子。过不了几天,只要下场雨,它就自己悄悄生根发芽,慢慢长大。藤蔓到处爬,上花架,爬墙头,钻草窠,攀篱笆,叶子肥大粗糙,藤蔓缠绕多须,叶上茎上一层绒毛,开花状如大嘴,果实长圆下垂或是椭圆似球,样貌实在不出众,一副憨厚的样子。在瓜类中如果说黄瓜是小家碧玉,甜瓜是大家闺秀,西瓜是一个青衫圆袍的公子哥,那么南瓜就是一个干粗活的庄稼汉。

但是,南瓜自有南瓜的好处,能当饭能做菜,尽管生存条件恶劣,结的果实特多,从不与人争抢风头。

大作家二月河曾写过一首《南瓜歌》,此诗初见便合我心,他写道:“穷人瓜,众人瓜,功勋瓜,难无活菩萨瓜。”我猜想他可能也经过一段苦日子,吃过许多南瓜饭。

南瓜的作用很大。抗战时期,对付鬼子扫荡,我们的战士顿顿小米饭、南瓜加甘薯,照常次次打胜仗。南泥湾三五九旅开荒,就种了不少南瓜。战士们不但吃南瓜饭,还用南瓜造了南瓜炸弹,炸的鬼子人仰马翻。新中国成立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南瓜饭又救活了许多人。

不仅如此,南瓜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清代海盐地区还有这样一个历史传说,当地有个名人叫张艺堂,少年好学,但苦于家贫,无钱交纳学费。当时有个大学问家叫了敬身,张艺堂欲拜他为师。第一次上师门时,身后背着个大布囊,里面装着送给老师的礼物,两只大南瓜,每只约重十余斤。旁人看了皆大笑,而丁敬身先生却欣然受之,并当场烹瓜备饭,招待学生,这顿饭只有南瓜菜,但师生却吃得津津有味。在海盐一带,“南瓜礼”一直传为美谈。

古代中国江南地区,每逢立春家家吃南瓜,以示迎春。一些文人雅士在快要成熟的小巧“桃南瓜”表皮刻上诗文或图案,随着瓜的成熟,瓜皮上便留下了美丽的图画和诗文,把它搁置于案头,增添生活情趣。

在西方许多国家,每年十月三十一日的万圣节上,人们用南瓜制作出一盏盏精美的南瓜灯,用它来祛邪避鬼欢度节日。

知道了这些,我由衷的感谢南瓜,帮我全家帮助多少穷人度过艰难岁月,在富人家也许看都不屑看的东西在穷人这里却是宝物。不仅如此,南瓜的品行实在值的称赞。从它身上,我们不难学到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处世的哲学:随遇而安,敛形于静,于世莫争,宠辱不惊,自有一股不同寻常的风流。

在现代,南瓜依然没有什么高贵身价,依然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却有了更多的开发利用,《滇南本草》和《本草纲目》记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也就是说,南瓜对于养护脾胃很有好处。所以南瓜养生粥,南瓜养生饭,南瓜瘦身菜,还有什么南瓜花营养菜,被人们开发出来,南瓜的用处越来越广泛,已经不仅仅是救命的南瓜饭。但在我心里最难忘的还是小时候吃过的南瓜饭的味道,历经多少年也会萦绕心头。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92805.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