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情笔记

缙云民俗与“灯”之不懈之缘

火,是源自亘古的一条河,它承荷着此在之梦,在天空与大地间寓言般地、真实地流淌,生生不息!

当“火”演变为“灯”后,就有更大的空间化、器具化,使火之意象更为深刻、更为神圣!

灯,承载着人类的光明和求索之梦;

灯,籍借着母性的、唯美的喉音,替人类把光明和温暖作柔情的召唤;

灯,为在暗夜里漂泊的人们探寻进取方向;

灯,传扬、倾诉着缙云人民的心声;

灯,缙云的民俗和生活中,无处不与之相辅相成息息相关;

……

时代在变迁,从远古的火到灯巨变,至少经历了一百七十多万年!缙云的灯,和全国所有不夜城那样,五花八门,流光溢彩,像首小诗,像首小夜曲,又像至爱古典的美人,今夜无眠在弹拨古筝,忽而把你飘向远古,忽而将你引进盛世!

“灯文化”无愧是人类之诗化的存在方式 。

穿越万千年的时空隧道,中国的灯随着时代的脚步和民俗的喜好,她的浩瀚海洋诚乃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她的工艺之美功能之别,简直让你无法归纳。但是从历史角度归纳,也可以分为“传统灯”和“现代灯”两大类。

就缙云的“传统类”灯具,又可以有若干的分门别类。例如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可分“油灯类”、“烛灯类”和另外以松明、篾白等为燃料的“柴火灯类”;就“功用”而言,可分“实用灯(照明用)”和“礼仪灯(民俗和宗教仪式用)”;就“形式”而言,可分“座灯(台灯、壁灯和台壁两用灯)”、“行灯”、“座行两用灯”。就“尊卑”而言,也可分为“宫廷官灯”和“民间用灯”之别。

“现代灯”则电灯类为主。“家庭居室”所用的照明灯具,分为吊灯、吸顶灯、壁灯、台灯、落地灯等。以外,其它用途灯还有:各种仪器设备上的“指示灯”; 航标灯、灯塔、机场用的“导航灯” ;医院用的“红外线灯”;家庭浴霸用的“取暖灯”;以及各式各样的“路灯”、“装饰灯”……。每类里面又有无穷无尽的分类、小分类……

缙云传统的各类“灯”中,“烛灯”类又是灯中高贵的宠儿角色。在功能适用方面,主要又是担负着礼仪(宗教、民俗仪式用)的光荣任务。“烛灯类”说白了主要就是“灯笼类”(又属为灯彩)和“花烛蜡烛类”,并且是以蜡烛为主体燃料。

“灯笼花烛类”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经过历代彩灯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灯笼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等等。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灯笼与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回顾缙云人,祖祖辈辈都以“人丁兴旺”为人生最大的心愿和最崇高的理想。认为缙云话“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所以在宗教仪式上和民风民俗中无时不刻不是小心翼翼地呵护“灯类”。

当“宗族”的祠堂祭祀和家族喜庆活动时,总会在灯笼上印贴醒目的“张”、“李”……之类,属于自己宗族的姓氏文字或印贴“天水郡”、“汝南郡”……之类的郡望;

在“官府”衙门的灯笼,就印贴上相关部门名称如“县衙”、“正堂”、“七品”、“狱”之类的红字;在官宦之家又会印贴上“某府”或冠以“官名”之类。

于“商业”方面,又会在店门口高挂自己行业的大灯笼。例如米行的,印贴醒目的“米”字,布店的印贴“布”字,当店的印贴“当”字……。犹如现在广告的前身标榜自己广而告之。

当“教育”方面,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在“四清运动”的破“四旧”以前,村民为了保证“本保殿”日夜香火不断,都须日夜轮流到佛殿“烧香上灯”。值日的村民不但要做好殿里“烧香上灯”任务,而且自己家门口还要挂起点燃的“盘香”,以示自家值日,接受邻居监督。明天轮到下一个户值日,必须将不灭的“盘香”准时转送,并办妥移交。以此来保障村里、殿里“香灯承传”生生不息。

缙云民间还普遍都有“上灯”风俗,每年的除夕(三十日夜)第一件事就是家家户户在自己间沿“上灯”,并且所上的灯,不知何年何月从古老的“蜡烛篾絲纸糊灯笼”演变成当今的“电灯钢丝架子的绸布灯笼”)。除夕“上灯”,虽然现在看起来好像为得是增强节日喜庆气氛,但是追溯到早前老祖宗的初衷,却是另有深意:因传统的风俗,“欠账不过年关,正月晨头不讨账”。甚至连童谣都会高唱“欠谋账死爷娘”!所以一切的“功夫钱”也好,“店货赊债”也好,或者“借贷款往来”也好,都要在三十日夜上半夜前兑现清楚。因此这一夜“上灯”是给讨债的乡亲和还账的村邻走路照明而用,是一种文明淳朴的义举。而我们小孩子们却可以借这天吃了一年到头唯一最排场的年夜饭,趁着家家户户“点红灯”的亮光,成群结队手舞脚蹈欢聚一起“捉迷藏”、“买卖龙”,或扮“小生”、“花旦”、“大花面”自娱自乐……,或各自在家里拿出“小蜡烛”接二连三地在世间后壁的香火桌给“太公婆”和“家堂佛”供蜡烛“坐岁夜”。农村因灯之缘其乐无穷!

大年初一之夜,习惯是“老鼠扛新妇”,因为老鼠同房花烛办喜事,不愿人去“打乱搁”,尝有“你吵它一夜,它吵你一年”之忧,况且加上大家在三十日夜“坐岁夜”太累很困,人们应该早早睡觉,不需上灯。可是毕竟这是一年之首,为了奠定一年红到头的“红红火火”基础,当然还是必须挂灯笼“上红灯”。

缙云旧时的习惯是,年初二、三拜年客最多,而且不管路途远近,在亲眷家拜年住宿是名份,但是在外村做客毕竟路道生疏,加上老祖宗时没有路灯。所以年初二、三还是要上灯,使拜年客和左邻右舍走路方便安全。

此外,缙云人祖祖辈辈都有尊祖敬天传统。每逢初一十五、先人的生辰忌日、或清明扫墓、或传统节日……,都作兴点灯笼“做羹饭”或到大路旁“上天灯”,或到“孤魂坛”施孤魂,或到本保殿、三将军殿、娘娘庙……烧香拜佛。然而这一切活动,无不靠“灯笼”或“蜡烛”来点亮“地府”或“天庭”通往“凡间”之路。

除此之外,缙云不衰的“灯烛圣火”更是深深地扎根在民间的生离死别婚丧喜事之中……。

(待续)

钱塘丐叟 应子根

2016年6月3日14:53:58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63192.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