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在意大利美丽的水城威尼斯,世界四大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在这里如期进行;主竞赛单元里,当时冯小刚在中国备受瞩目的商业古装大片《夜宴》成为国内获奖呼声最高的电影。但是大奖揭晓前,在冯小刚信心倍足激动忐忑之时,评委会却把最佳电影金狮奖颁给了一部渺小到尘土的《三峡好人》这是继上届李安的《断臂山》拿下金狮奖后,华人导演再次蝉联此奖项。只是能够与李安有承前启后关系的不是冯小刚,而是一个叫贾樟柯的第六代年轻导演。那年贾樟柯36岁,冯小刚48岁。
冯小刚的失败也和李安也有点微妙的联系,当年李安一部武侠大片《卧虎藏龙》蜚声好莱坞,开启了华人的大片时代,之后中国导演三甲“张、陈、冯”纷纷跟风上行,张艺谋的《英雄》紧接着推出,冲击好莱坞未果反倒铩羽而归;陈凯歌的《无极》大片,在国内遭到骂声一片;然后就是冯小刚的《夜宴》,被称为中国的“哈姆雷特”威尼斯之旅成了“走麦城”,败给一个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
贾樟柯的成功也和李安有相似之处,做自己、有创新、有创意;不会因为去迎合市场、迎合观众而改变自己的风格和思维。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凯瑟琳德纳芙说:“这部电影画面美丽、故事出众。我们非常感动,非常吃惊。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贾樟柯的说法是“这一特别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对普通人的尊敬。”对别人的迎合是对自己和对方双重性的不尊重;只有更好的做自己,从心底深处去看到别人的需求,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真正的“赢”。
任何产业针对的群体就是普通人,何为普通人?只要有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的都是普通人,并不是做了某某书记、某某主席、某某董事长、某某总经理就超凡入圣不受人纲了,生病了依然会难受,房子被拆了依然会很伤心,家园被毁了依然会很悲痛,饿了依然需要食物的补充。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就是从很多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来开展故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变化,似乎人们只对钞票感兴趣,而中国人的变化却很少有人从实际中去关注。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让即将消逝的城市成为历史中一页安静的悲叹;贾樟柯说,三峡的变化,就像整个中国的变化背景;这个变化影响的普通的中国人的生活。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影片能够获得肯定,也是对普通中国人生活的一种尊敬。
2010年面对中国电影市场走出国门难的现状,冯小刚开腔炮轰道“中国电影界没有真正的大师”。力打所有电影界的大腕导演。
贾樟柯却持相反柔软的态度说道:中国电影还是有真正的大师,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他们在我心中,就是大师。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拍得非常精彩,曾让我落泪,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让我热血沸腾,冯小刚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这些优秀影片,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就足以证明,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大师。
以柔克刚是一种智慧,学会欣赏别人而不是焦虑的看待表象问题,才是最大的智者,真正的大师。
2013年贾樟柯携带新作《天注定》参加第6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贾樟柯获得了戛纳最佳编剧奖。有记者询问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代表制片人伊莎女士什么样的华语电影会受到法国人的青睐。伊莎说道:“法国人看电影喜欢文艺的、有思考的,因此,贾樟柯一类的中国导演在法国非常受欢迎,他所有的电影都在法国上映过。但相反,很多在中国票房很高的,以商业片见长的导演,法国观众并不感兴趣,比如冯小刚导演,法国人就不认识他。”
法国是浪漫之都,相应文艺的更有趣味性和思索性也更加接近平民性,只有借助这样的电影,才能真正了解到中国人真实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所以立意高远反而显得大而空,站在人的个体的角度去看问题,反而能看到真正的东西,说白了更接地气也就更有共鸣。这就是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最佳解释。
2015年5月14日第六十八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授予贾樟柯终身成就奖,(金马车奖)这是华人导演中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人,今年贾樟柯45岁。而中国那些所谓的大片导演依然在商业电影中关注票房的多少卖座的成败,电影的内涵和深意依然没有提升,故事的质量依然浮张没有改变。
前不久贾樟柯在微博上说道“过去当导演的时候没睡过一个午觉,现在回太原开小饭铺,好吃好喝不发愁”“跟车去山里买荞面”“干我们这一行,大蒜库存一定要多”。随后媒体证实,贾樟柯在拍电影的同事在老家开了一家面馆,主营山西刀削面。
忙碌的同时不要忘记享受生活,因为生活是上天赐予我们生命的最好礼物,因为生活是我们生命质量的度量衡,一个人即使成就再大,归放在生活中依然要面对一日三餐。一家面馆,一碗山西刀削面,体现出贾樟柯的坦然与矜持;或许是他内在超凡的另一种解读,毕竟大师如果脱离了生活,那这样的大师只是空泛主义者,生活原本就是艺术。只是冯小刚离地三尺,贾樟柯一直在路上。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4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