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一个父亲因为500万的学区房而决定移民美国,我知道美国一定不是天堂,他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在异国他乡重新开始生活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而我却替他的孩子感到庆幸。家长也可以摆脱为学位而用500万去购买一所又小又旧的学区房,不再为学位找关系,四处奔波。而孩子能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发展个人的兴趣。我的一个同学也是为了小学的孩子移民,尽管事业还在国内,大人经常需要飞来飞去,但他的孩子离开繁重的学业,更快乐的生活。
为孩子减负的口号提了很多年从来没能实现过,我没有钱可以任性,没有技术移民或经济移民的条件,只知道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我不得不购买带拖轮的书包。作业越来越多,在老师的要求下,家长要在孩子完成作业后认真检查,再签名。于是她常常写到十点钟以后,我知道我的孩子爱偷懒,写作业很拖拉,她应付作业的手段出其不意,字迹潦草,善于与老师家长斗智斗勇。
今天孩子的数学老师发来了一篇篇的数学笔记,要求每一篇都要抄写整齐,每一篇都要完全会背诵,家长要确认孩子背诵后签名。我的孩子,真的需要背数学笔记吗?需要理解的东西为什么要这样死板的背诵。我甚至不敢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一点点反对的情绪,我担心孩子因为我的支持拒绝背诵,到时必定又是老师的投诉,担心她因为完不成任务而被老师另眼看待,一旦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她必定也会伤心难过,我只能默默的在心中替她感到悲哀。
她的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者,每年教出来的学生数学成绩都名列前茅,她也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从女儿的数学笔记和作业本上可以看出来。可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每天都花时间去背诵可以理解的知识,一字一句,又要一字不差。一个班有四十多名学生,老师只能按照大多数学生接受能力去教学,而学校评价老师是用成绩,于是我们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学习接受能力都不同的孩子只能接受这种教育,最后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规规矩矩的学生。对事情一丝不苟的孩子在老师的眼中都是最优秀的,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我经常因为孩子作业的问题接到老师的投诉,不用我们去强调,孩子自己已经把自己排除在好孩子的行列,她对自己的评价永远都是:我还行吧,不好也不坏,她也告诉我一些同学当老师面很乖,老师看不到的时候又完全不一样。我问她自己会怎样做,她说:“我就这样吧,时不时总是忍不住犯点小错误,但会遵守纪律。”她依然爱看动画片、爱看《密室历险》,《奔跑吧兄弟》,带着小眼镜偷偷看课外书,写作文的时候依然要么异想天开的跑题、要么随意乱写一通应付了事。
一些孩子为了做好孩子,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老师说太阳只有一个,考试的正确答案也是一个,孩子便认为太阳只有一个,可整个银河系中存在着多少个太阳系,孩子不会再去探究课本以外的知识,永远记住太阳只有一个,孩子的探索思维被扼杀。
可一个铁的事实在折磨中国人的神经,据统计近四百年来世界重大的科技发明,无一出自中国人之手,诺贝尔奖自创立以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国籍,在国内接受教育),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面的奖项。中国是一个考试的时代,媒体、学校对高考中考的成绩、对考试状元的追捧,成为地方教育局的衡量指标。学校制定的种种规章制度,把分数和名次挂钩,和工资福利挂钩,和老师职称与评优升职挂钩。而家长也盲目的追求分数,最后辛苦的是老师,辛苦的是学生。考试的分数成为评价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而家长对老师好坏的评价,也看老师教学的整体成绩。于是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练习就成了学生的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中国出现在奥数这种特殊的培养方式,为了加分,为了孩子上名校,家长们又一次疯狂的将孩子送进奥数班,玩耍的时间再次缩短。研究表明,孩子玩耍能放松心情,结交朋友,有利于发展直觉功能,有利于培训学习兴趣,培训创造力启迪心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及顽强勇敢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可是中国的孩子在最需要玩耍的童年,有多少时间在进行重复的学习。
当今这个社会并不缺少读书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能读书写字,自主学习常用的一些机械设备、电脑操作,高中职高的学习是为了让不同的人找到自己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可在中国,家长们只会认为考大学才是出路,如果以后所有的孩子都读了大学,没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又要花费多少时间去学习操作。中国人用二十年的时间接受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为社会去创造财富,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在这时间中还要去完成恋爱、结婚、生子的重大事项,同时还要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西方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早的适应工作,而中国的教育主要是理论教育,实践很少,造成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不高,所以中国的大学生们必定要在走入社会的初期用失败与教训去获取经验。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快乐的学习,可按中国的国情,她注定要先完成幼儿园开始的近二十年繁重的教育。孩子好累,家长好累,老师好累,孩子,如何能快乐的学习?谁能帮帮孩子们。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22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