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无论是公办还是私立学校,无论是大学还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无论时什么性质的学校;无论学生的父母是什么职业、什么社会地位,众所周知的现实是:世间的孩子千千万,学校的学生自然就有万万千,在这千千万万的学生之中,凤毛麟角、才华出众者毕竟是少数,物以稀为贵,也正是因为其稀少而显得珍稀。
在众多的国人中,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未来能过上光宗耀祖、荣华富贵的日子,这几乎是每个国人的夙愿,它无时无刻不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之中;无论其家庭文化底蕴的薄厚、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高低,几乎无人不崇尚文化的魅力、政治经济地位的魅力,都希望自己活着后代成为受人尊崇的人。
对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追求和占有几乎是每个人一生的全部,而物质财富、物质文明的发展史又几乎是与社会文明相同步的一部历史。物质和精神是构成一切财富的主体,但不是全部。人们通过追求知识的占有达到对物质财富、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等的追求目的。
每个人的天赋、生活和成长环境千差万别,众多的因素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客观存在,似乎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注定,很难逃脱这一怪圈。读书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但现实是“读书的千家万家,成才的毕竟是一家半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老师等几乎是煞费苦心,有的父母甚至是倾其所有,结果却往往与所希望得到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造就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可能很多、很复杂。
孩子成长的氛围出现问题是常见的原因之一。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丰富的物质财富,琳琅满目的物质资料、新生事物,都能迅速接受;同样其中也不乏种种可能的诱惑。在独生子女时代,随着孩子数量的减少,人们越来越重视、关爱孩子,很多人无法合理、准确把握孩子教育的方法,父母、长辈对孩子的呵护与关爱,很容易地走入误区,宠爱、溺爱、娇惯、纵容等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实。许多为人父母者为了生活奔波,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或者无暇投入对孩子的教育,或者说有一部分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能正视孩子的现状,而做出错误的选择,选用错误的教育方法,造成种种事与愿违的结果。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物质资料日趋丰富,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二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知识学习,却似乎不与之相匹配,甚至出现了种种误区;孩子教育的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甚至有所倒退。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种种因素造就了新的一代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许许多多的孩子则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一部分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堕落。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不到位,为今日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困难重重埋下了伏笔。现实生活之中,有许多家庭都不能正确地给自己的孩子定位,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夸大或者缩小孩子的现状事情时有发生,能正确、合理引导教育孩子成长的人数在下降。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成人在先,成才在后。”成人是基础,成才是目标。现实是许许多多的人对分数十分的狂热膜拜,片面地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或者让孩子的人格塑造缺位或不足,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淡化、忽略了不该忽略的东西。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无以替代,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所效仿的,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观、是非观等直接影响着孩子各种观念的形成。我们经常遇到或者听说这样的情况:有人在说教孩子的时候,经常会遭到孩子的反驳、顶撞、对抗等,而他们则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压制或处理。仔细思考,孩子产生那样行为举止的原因,孩子顶撞的话语,以及听到那样话语时,自己无地自容、恼羞成怒的状态,不能不说教育的失败,不能不说自己日常行为的失当,……教育说辞的苍白无力,无法说服自己的孩子或学生,正是自己言行举止日积月累“成果”。
有几句俗语:教育人的人要“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想教育、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必须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感化、教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吸引人;行为是无声的语言;人格的魅力可以潜移默化、折服影响身边的人,“亲其师,则信其道。”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满秋》,塑造的人物形象——满秋,所构设的剧情,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更深一层地阐述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教育现状,给教育工作者出了一份棘手的答卷:教育制度的僵化、教育理念的滞后、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与不完善、学校教育面临种种困境、传统观念和世俗对教育的影响,许许多多的问题存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正常健康发展,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和负面效应、负能量。
教育体系的不合时宜,人才选拔通道的单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今天社会上产生了对分数的狂热与膜拜现象,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动力,自暴自弃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里的“学困生”受到多方面的“歧视”,这种现象就像传染病病毒一样,不断地侵蚀校长、教师、家长的心,“学困生”被视为“累赘”,对他们来说这几乎等于伤口上撒盐,他们本来就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被歧视”之后,更是雪上加霜,他们随即变本加厉,表现在其身上的“毛病”就会越来越多——逃课、上网、吸烟、打架、出走、故意与老师和家长作对等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此起彼伏。他们的身上好像被贴上了一个“标贴”一样,产生了“标贴效应”,为了“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完成与“标贴”内容相符,与给别人心目中形成的心理定势与心理效应相符的内容,他们的行为举止自然就能为我们所理解。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22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