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节日中,唯有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成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风俗里,人们赋予过年的色彩是千年的积淀,是美好的情结,是对不一样命运的渴望,是对新生活的期盼,于是就有了祖祖辈辈对千年民俗的不断延续、复制、创新,年年岁岁承载着对人生的无限寄托。
现在,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不再单调枯燥,物质生活不再贫乏拮据,穿着追求舒适与时尚,吃喝讲究精细与营养。如今,市场上物资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多样,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再也不为“年关”发愁了。但是,现在过年的气氛反而不如以前浓烈,人们对年节表现得愈来愈淡漠。上了年纪的老人大多在年后都有一种莫名难言的失落感,似乎更加怀念儿时过年的感觉。
记忆中,儿时过年是十分美好和快乐的。那时,把小孩盼过年形容为望眼欲穿并不为过。进入腊月开始预备年货,买鱼、杀猪、蒸豆包。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年的气氛正式烘托出来,传说灶王爷就要返回天庭汇报此家善恶言行。这一天,要摆上供品,跪拜,傍晚取下画像给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嘴上抹上糖稀,上天前必办的甜嘴封口,这就是“升灶”。
腊月二十四大扫除,大人说辞旧迎新去秽气,明年的日子会更好,孩子们虔诚地干得特别起劲。年前,家里还要蒸很多样年糕,白面馒头摁上几个大枣,尤其巧做面鲤鱼、面猪、面鸭、面鸟等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年三十这天是最忙的,早晨起来换上新衣服,贴上喜气洋溢的对联、福字,在屋墙贴上“五谷丰登”、“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的年画,立上灯笼杆,挂上大红灯笼。年三十下午这顿饭是非常丰盛的,是一年中最为奢侈的一顿大餐了,八盘十盘摆上桌,香气扑鼻,孩子们直咽口水,可是大人不动筷子,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盯着菜肴。苦了一年的菜肚子终于见到油水了,那时的吃相简直可以用狼吞虎咽来形容。这顿大餐必不可少的四样菜,一是炖整条鱼,寓意步步高升跃龙门;二是红烧鸡手,寓意新的一年抓财进宝;三是炖鸡,寓意新的一年有积攒不缺钱;四是炒芹菜粉,寓意全家勤快生活顺溜。年三十晚上放鞭炮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事,为了延长放鞭炮的时间和喜悦,把成挂的拆成单个,如放炮能够吸引人看热闹,便很能满足虚荣心。年夜饭吃饺子,在饺子里包入硬币,谁吃到谁有福有钱花,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大人慈爱地看着孩子们不雅的吃相。守岁,应彻夜不眠,一夜守两岁,守住新旧年的运道,孩子们往往在守岁中困得迷迷糊糊便悄然睡去。
初一,孩子要先给长辈亲人拜年,再到邻里家拜年。那时很少给压岁钱,但能把衣兜装满糖果、瓜子,也是收获甚丰。扭秧歌的锣鼓喧天,唢震耳,吸引人们争相观看。在扭秧歌的队伍中,有叼着大烟袋的老太婆,太阳穴上还贴着夸张的大膏药、三角眼、罗圈腿,扭来扭去,一步三晃,头颈乱颤,逗得一片笑声。西天取经四师徒中孙悟空和猪八戒扭得最欢。跑旱船、老汉推车、大头娃、挑花篮、倒骑驴等花样翻新,生动有趣。更有踩高跷的还能翻跟头,真是惊险刺激,惹人心跳。
除了大年夜吃饺子外,初一、初三、初五都要吃饺子,初七是人日子,需吃面条,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民间灯节,挂转灯,冻冰灯更是一大乐事,吃顿汤圆,过年就算结束了。过年的欢乐祥和气氛、其乐融融的年味已刻入老年人的骨子里,儿时过年的程序从心中挥之不去。那时日子虽苦,但人们普遍具有苦中有乐,知足常乐。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生活富裕,不就是天天过年吗!拜年也足不出户,使用电话、微信,一切OK了。个人活动空间无限放大,过年程序减少了,过年气氛不浓,缺乏年味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伴着精神、物质生活的提高,儿时过年留下的印记,再也不会重现。儿时过年那般欢乐、祥和的气氛,年味浓浓的场景,始终萦绕在脑海。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21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