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生产队收割完水稻,爸爸叫我去田里捡那些遗漏下来的稻谷,一亩田只是十几根而已,顶着热辣辣的太阳,光着脑袋,踩在发烫的水中,对一个六、七岁儿童来说,似乎有点残酷,今日想起,记忆犹新。
小时吃饭,大口吞咽,掉了几粒在桌面,爷爷也会捡起,放到他的碗中。
现在生活好,物质很丰富。浪费粮食现象,却无处不在,并且没有人会心疼!
我在家做饭,总是按人头定量,有时剩余,能吃的尽量不倒掉。我的小孩却不以为然,人生经历不同啊!
同样一首诗,读者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身份不同,真实感觉也会不同。所谓,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再读一次《锄禾》,同小时候,在课堂上会有不同吗?
揪心
酒足饭饱倒余残,
史上饥荒墨已干。
神州处处话楼市,
谁留寸地子孙耕。
今天欣赏纸墨情缘先生的文章“拾麦穗”后,感触很深,特写下几句,并向那些辛勤劳动的农民致敬。
收藏纸墨情缘先生的文章。学习、致谢。
拾麦穗
—纸墨情缘
背篓晃动在田间
睁大双眼
汗水湿透了衣衫
小手不停地捡
捡起一顿饱饭
捡起一张爸妈的笑脸
捡起一种精神
捡起一份希望
背篓越来越重
肩上的感觉越来越轻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15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