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情笔记

电视机的故事

我和哥哥踩着梯子,趴在自家土墙的墙头上,望眼欲穿地盯着村头那条唯一进村的土路。尽管时值七月,天气燥热,可是这些早被我们忘到脑后。傍晚,当父亲骑着笨重的“铁驴”加重自行车出现在村口,我们哥俩顿时欢呼雀跃,跳下墙头,飞奔而出。

这一场景,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的兴奋源于父亲车架上捆绑的那个大纸壳箱,箱子里装着我家有史以来的第一台电视机。如今我还记忆犹新,那是一台长城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红色的塑料外壳,银灰色的屏幕,俩个频道旋钮,还有一对天牛犄角般的天线。

那时全村300来户人家,电视机的数量不超过10台。一到晚上,乡亲们都就近到有电视的人家集合,边聊天儿边看节目。夏天还好,主人家早早把电视机搬到院外的窗台上,备下椅子板凳大蒲扇,几十人先来后到,反正院子大,该坐的坐,该站的站,秩序井然;冬天时就有点麻烦,一间屋子满炕满地也坐不下二十人,我们这些小孩子经常要见缝插针,在人丛里挤来挤去,引得大人们的不满和笑骂。传统的庄户人家都讲究早睡早起,而年轻人和孩子们精力充沛,看电视不论节目品类,非要看到屏幕上打出“再见”不算完。往往炕上的主人家已经沉沉睡去好久,一众看客才意犹未尽地退场,临出门还不忘“大爷、大娘,我们走了”的道别,主人家一时惊醒,睡眼惺忪,懵懵懂懂,还得满嘴含混不清地客套,“走、走好啊,明天还、还来呀!”不知道邀请者是否发自本心,但是客人明天是一定会如期赴约的。

显而易见,“去别人家看电视”,这种看电视的模式于主于客都存在诸多不便,绝非长久之计;于是,“自己家买一台电视机”的计划被提上许多家庭包括我家的历史议程。

买台电视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来电视机的价格不菲,就是一台配置最低的也得三四百元,对于一个农村家庭绝对是一笔相当大的开销;二来电视机实在太紧俏,不找关系根本拿不到货,那时光有钱还不行,像布票、粮票、各种专用票才是购买某些限量商品的通行证。还好,我大姑父在农场的商业局上班,尽管只是看大门的,你必须要相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含义,这不,“漫长”的等待真的有了收获。

那时没有有线电视线路,能够搜到的电视频道也就有限的几个,中央一套、二套,天津一套,再加上当地一个插转台,这其中,真正能既流畅又清楚观看的,只有中央一和当地的插转台。不过,还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你家室外的电视杆要足够高,不同频道天线的朝向要足够准确,有时天气的阴晴雨雪和风力的南北大小,也会影响信号的方向和强弱,因此,频繁的转动电视杆对正电视信号,也成了有电视人家的特有景致。一个或几个人站到院子里的电视杆下,不断发力,让天线的方向左右摆动,屋里的人紧紧盯住电视屏幕,感觉到画面已达到令人满意的要求,再冲着窗外声嘶力竭地大声叫喊,好啦,停!

为了迎接电视的到来,在砖厂上班的哥哥早就开始打造他心目中的电视杆了。电视杆有木头的,有竹竿的,最“高大上”的当属铁管的,当然利用整根铁管的无法做到。哥哥满村满厂子搜罗了若干截长短不一、粗细不一的废旧铁管,最后焊接成大概十四五米长的电视杆,为了转杆方便,又专门在底部装了一个转盘,左右转动90度不成问题。我们一家人加上邻居的叔叔大爷合力拽起东南西北四角的拔线,稳杆的稳杆,填土的填土,钉撅儿的钉撅儿,固线的固线,有条不紊,一气呵成。看着高大威猛的电视杆巍峨屹立,我和哥哥已经在畅想那清晰动人的电视画面。

当年尽管可看的频道不多,但是每个频道都属于综合频道,拿中央一套来说,古今中外,政治军事,文娱体育无所不包,而这些对当年资讯闭塞的农村来说,都是视觉大餐,所以任何节目,人们都看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对于我们这些学龄期的孩子们来说,各类电视栏目逐渐成为除去书本知识以外,了解认知外面世界最直接的窗口和主渠道。

这其中,对我影响久远的应该是收看1984年第23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转播。那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回归奥林匹克大家庭的盛会,运动员们争金夺银,为国争光,国歌15次庄严奏响,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冉冉升起。要说那时十几岁的我就具备一颗爱国情怀绝对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不过看着咱们国家的运动员在竞技场上不断战胜人高马大、耀武扬威的老外时,那民族自豪感自然油然而生!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各类体育直播和录播,每天定点收看体育新闻,并疯狂地爱上各种运动,青春期男孩子的性格大多具有争强好胜的一面,而竞技体育正是这个时期最实用的排解出口。当然,鉴于当时条件有限,可开展的项目寥寥无几,只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比如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无场地、设备差,风霜寒暑这都无所谓,都不会影响一群皮小子玩得热情高涨,大汗淋漓。如今想来不由感慨,我正是从那时开始打乒乓球至今已坚持了三十多年,水泥台子打过,课桌上打过,自制的木板台打过,红双喜、双鱼的标准台打过,虽然总体水平一般,但是运动带来的快乐和身心健康是毋庸置疑的。

要说最受欢迎的还是电视连续剧,可谓老少咸宜,众味能调。那个时期,随着《射雕英雄传》、《霍元甲》一系列港台武打剧的风靡热播,人们的收看热情也是空前高涨,用“追剧”这个现代词语来形容,绝无不可。我们这些孩子包括一些年轻人,都梦想成为一代大侠,那“降龙十八掌”、“一阳指”、“蛤蟆功”在街头巷尾被操练得霍霍有声,不绝于耳。说来凑巧,前一段时间我偶尔在某一个卫视频道看到了83版《射雕英雄传》的再播,本想重温旧梦,重拾感觉,可是勉强看了几集实在是看不下去。尽管55大屏幕的液晶电视亮丽多彩,但是也充分暴露了剧中道具的粗陋和不实;尽管还是那些演员,那些场景,那些道白,可是现在看来,现在听来却总觉的有些滑稽和幼稚。静下心来想想,哎,其实,没必要苛求,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也许当年十几的狭窄屏幕,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黑白画面,和那剧情才是绝配,才会产生那时的轰动和震撼。

如今,电视屏幕是越来越大,性能也越来越先进,可家庭地位是不是越来越低呢?说真话,我家的电视连续几天不开,已成为常态,每人一部手机尽览天下事,还可以时不时地插上几嘴评论一下,体现一下存在感。也许,不久的将来,电视机也会像许多过去的事物一样成为历史,这一点我们都不必奇怪,也不必遗憾。社会在发展,时空在跃进,只要是好的,大家都会欢迎;只是,请不要忘记,请不要忘记那些值得永远记住的东西!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xqbj/show/131165.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