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散文精选

秋日,走进青神中岩寺的记忆

我来过这里,当踏足此地的一瞬,那段醉卧夜宿于中岩寺的记忆弥新而漾,温馨、亲切、悠然。

忆起那次朋友相约游青神中岩,大家彼此应声附和,谈笑风声里酝酿出的是热闹气氛,我喜欢这样的氛围,愉悦油然,毕竟生命需要休憩,情感需要交流,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行走是最惬意的。?把心寄托于淡云,在乎沿途的风景及看风情的心情,把雅趣写意成美丽。

在临江的一处旅店的空地,主家把桌凳摆上,我们围着篝火开始了烧烤,这古朴的野趣便是中岩的特色。羊是满山跑的,鸡是山民自家喂的,鱼是岷江河里野生的。青木钢碳,轻烟缭绕,香味飘逸,将大家的兴致捋起,放开了怀,杯盏交错,诉说着曾经的友情、心中的情愫。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其实是情感的释然,也是自我的回归,多的是自己对人生的宽爱、善待。当月亮爬上山头,洒下银辉,静谧、神秘笼起。登上临江古寺,月影扶摇,玉带飘逸……心中有了吟诗的兴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此情此景,正合乎着时宜!

对了,扯了这么多,大伙还不知道青神中岩寺到底是个什么地吧?我姑且滥竽向导一次。

青神中岩寺,始创于东晋,彰显于唐宋,相传为十六罗汉之第五罗汉诺巨那尊者的道场,其佛法弘大,古与峨眉山齐名。“岩壑胜景,不减峨山”,有“先游中岩,后游峨山”之说。

千古中岩,由上岩、中岩和下岩三大部分组成,位于眉山青神城东11公里的黄金旅游线上,面积26平方公里,游程10华里,顶峰海拔616米。曾被范成大誉为“西川林泉最佳处”,陆游赞为“川南第一山”,现下,被人们称作“苏东坡初恋的地方”。

天气晴朗,暖阳轻抚,驱车取道青神县城东门岷江大桥,从傍江公路前行,车窗外青峰连绵,逶迤南去,当绿荫深处掩映楼台殿宇飘逸入帘,便是此行目的地中岩寺。

我们拾阶而上,步道入山,红砂石路面,全无泥泞之感。迈过“名山后诱”牌坊,“神韵”二字阴刻于大石间,苍苔点点,见证着岁月悠悠。

循两山夹溪的幽径行约半公里许,便至“唤鱼池”。悬崖峭壁下,澄潭一泓形似半月,碧波轻漾,游鱼潜行。早来游人开始轻扣击掌,鱼应声而出,甚会人意,正应着王廷相咏吟的“灵鱼出没知人意,濠上风流未足嘉!”于是,女儿在溪边购得鱼饵欢娱起来,拍掌唤鱼,一条、两条、三条……五颜六色的鱼开始排着长队犁出水的痕迹。轻轻抛下鱼饵,群鱼争先恐后,津津有味地吃着。偶尔也会有心急如兔的跳出水面,也有的霸道如豹子般地窜了过来,还有的纷纷从水底鱼贯而出……

伫立于这一汪蛰伏于龙泉山脉的唤鱼池畔,凝望立岩峭壁上琳琅满目的题刻、经幢、造像,我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走近东坡居士,他与爱侣王弗的塑像临水而立,“春枕悠然梦何许,两枝筇杖唤鱼潭”的千古美谈在心间潺潺,我开始捋悉着东坡先生的人生痕迹,或蘸写着“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傲,或张扬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或饱含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痴心不悔……如此般渲染出绵绵的人生长卷,“坡老风流真吾师”,此时可留,此情更常流。

石阶依山势逡巡而上,时缓时急,路边青葱厥类丛生,山藤纠缠其间,杆杆青竹密密从容地从道旁排到沟底。女儿随口道着东坡居士那几句诗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数里荫浓一径幽!”山路虽崎岖,但一路上的绿树撑出一片苍翠与清幽。偶遇大树涅槃后再生,新增的枝条上缀满了郁葱的蝉变,似断臂维纳斯般惊世、美丽。折干的榕树跨过石路,以一种寂寂的悲壮将希望重新点燃,莫名间让人凭添了些许的生命厚重。

及至玉泉岩,岩覆如屋,本应是泉出东西两侧,涓涓滴露双石龙吞吐而出之景。可现下,因山顶大面积种植巨桉树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玉泉断流,那“喷若溅珠,殊可爱”已无处觅循。万物因水而生灵,那“岩之半,为流杯池,一曰太极池”虽尚存但却不曾流觞。唯有那一老乡,在斑驳杂陈的房檐下,倚着“坎坎玉泉水,中岩岩上茶”休闲营生。

在清幽寂静中,危岩峭壁,怪石嶙峋,摩岩石刻,栩栩如生,庙榭掩映,香烟雾袅袅,一股强烈的文化和自然气息与我们撞了个满怀。

移步换影,从下而上,我们先后经历佛洞云穿、千佛长廊、仙床凌虚、慈姥风光、平台伏虎等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美丽的传说,但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苏东坡与王弗在唤鱼池演绎的美好姻缘。

相传中岩山间有一座“中岩书院”,从眉山到此就读的少年苏东坡利用余暇常来这里观赏游鱼。一日,执掌中岩书院的青神名士王方邀约县内外饱学之士齐聚潭侧,欲为此景另取一个雅名。可惜群儒咸集,所命之名却无一能服人。最后王方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他心爱的学生苏东坡身上。苏轼略一思忖,即朗朗道出“唤鱼池”三字,立时博得一片热烈喝彩。原来潭内鱼儿颇有悟性,人们只需击掌为号,便会浮出游跃。“唤鱼池”之名,是最贴切不过了。更为奇异的事,王方的爱女王弗也在家中为潭名冥思苦想。良久,她将结果写在一张红字帖儿上,令丫环急赴潭边叫卷,正好赶上苏轼作答。王方展帖一看,不禁一乐:王弗所命之名,竟也叫“唤鱼池”。于是,王方当场将爱女许配给苏轼为妻。两情相缔唤鱼池的故事,遂传为佳话,不胫而走。

在大家的回味中登顶灵石笋峰,状若笋的三峰鬼斧神工般拔地而起,突兀向天。女儿和芮妈兴致浓着,转圈盲摸“福”字。我欣赏着“文峰鼎峙峻立云霄”、“玉柱插汉”等各个年代的石刻提笋字,释怀于“身心了了,了了心身”。

下山,我们选择了清溪涧道。青峰峡峙幽,仰望岩壑一线天。清溪涧道以石板铺路,蜿蜒曲折,全长约二千二百米。时而穿岩石越窟时而穿岩石越窟,时而小桥蹬步。以淡阳漏下的斑驳为脚印,漫步其间,看桫椤苍翠,听流泉响石,隐隐的香气飘洒着花开的声音,心胸为之豁然开朗。溪水时而默不作声地流淌,时而哗哗高歌向前,但只要流淌汇聚,便统统凝结成潭,奇石成堆,或清如明镜,或静如淑女,或美如洁玉,在不经意间,摄下蓝天流云,在绿荫的掩映下,附和着大家的欢声笑语凝结成一溪的潭碧,如此清纯绝尘、心旷神怡。

午餐是家常菜,豆花、回锅肉、炒枸地芽、凉伴扎儿根、嫩江鱼,还有几道叫不上名的野菜,很合大家的胃口细品慢咽,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午后,阳光暖暖。沏茶一杯,在茶芽的浮沉间,将身子懒洋洋地窝坐在藤椅。

眺望岷江,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轻烟含波,时有白鹭或嬉戏翻飞,或悠闲觅食。

听主人家说可以捉螃蟹,大家又一次来了兴趣。古榕覆盖、条石堡坎的慈姥矾头尽管在岁月流逝,江流冲刷中,楼久已倾圮,没入江中。凭栏眺望,一江秋水尽显温柔,依稀尚可寻味昔日临楼眺江之风光情景。大家似快活的小鸟,卷起衣袖,任凭水波柔柔地抚摸,时有顽皮的小浪花,跳到裤管上,跑到脸上,透着这份丝丝凉意,在石缝中将螃蟹捉起,虽然个小,但依然无法掩饰兴奋与惊喜。

这是久违的快乐,久远的记忆,弥足的幸福!

游中岩寺,让人常思常新!

评分:8.9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wjx/show/91610.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