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校准确的说有一年的时间了,但是算上实习那会,应该有两年的时间了。昨天再一次回到学校,一切依旧,心里却有了一朵飘动的云彩,是徐志摩看见过的那朵云彩吗?不知道那朵云彩的透亮是否也和那时的我一样,响彻心扉。
学校行政楼旁边的灌木早已是郁郁葱葱,簇拥着的叶子很是繁盛。当年,我记得离开的时候,那些树刚刚被植入泥土里,还是一根根树桩。就像当初的我们离开校园的时候一样,没有喧嚣的离别仪式,都默默离去。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一起,然后又回到生活适合的角落。这样也好,怀着期待到来,没有伤感,同样离去也是如此。对于我们这个专业的人来说,我们肚子里有几分对生活的浪漫,富于幻想,但是我们对于未来,那时还没有催生出任何新绿与希望。对于我来说,更是如此,那时的我还没有学会对大学的留恋,最不可饶恕的是我竟然没有参加照毕业照,后来从同学那里看到全班仅仅缺几个人的毕业照时,心里有的不光是遗憾,感觉就像丢失了某种东西一样。
有时候,遗憾总会找一种东西去寄托,当我回到故乡的小城,然后翻看起那些曾经记录下的文字和笔记时,心里荡起了深深的怀念。还好这怀念来得还不算晚。我有一种想把这种怀念幻化成文字冲动,用笔记下来,然后把内心一点点灌满。其实,码字现在在我看来,也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不管能否发表,当你刻画一个鲜活的人物时,其实你与生活又靠近了一步。
借着回学校的机会,把写的那些拙作和以前的专业老师交流。从生活转向文学,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文学或许在怀念之中植根于我的世界里了,这是一种爱,胜过于一种情。这种情从我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平静的被动接受吧。我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但是对于写作本身还是要学习他人的。在老师的空间里,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文学的体验和我们人生的体验常常合二为一,我们课堂上那么多的文学训练,其实最直接的效果不过是提升对生活的感受力(这感受力再作用及辐射于其它),而我们的人生感受,又常常帮我们回到作品,叹一句:是这样啊!”或许就是这种感受力,让我在走入生活后,重新拿起笔,把过去辐射进我的文字与生活。
有学弟学妹问我,你对于文学的来源在哪里?在我昨夜的反思中,我觉得我的回答有错误。我说我没有看过一部小说,但是我终究没有回答我的小说来源在哪里。即使我把一个个故事拼凑,但是人物的刻画,不仅仅依赖的是故事的张力。其实,无意中我还是看了一些书的,我应该鼓励他们多看书,多接触生活的。我也应该多看书,真正地去放下心里的某些东西,踏踏实实去看云朵从心间静谧的流过,不带有任何色彩,我认为这是一个文字作者应该具有的品质。
回去的车上,看着车窗外闪过的霓虹灯分外夺目,但是心却异常平静。人生有光鲜、有遗憾、有得失,但是找到生活的方式,不是你在做什么,而是你已经懂得,并已经在生活和追寻的道路上学会坚持。当我们真正内化生活的一些东西时,我们的世界都会飘动着一片云。每一朵云的深处,都有一双沉淀的眼睛……有白云飞过的天空,生活里是不缺少情感和奇迹的。我们都会有所收获,事实也的确如此。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2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