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半刀命因欲保护住自家的私产而命赴黄泉,令千斤伯悲痛得抚尸仰天大嚎,欲与那个时代的恶天势不两立。但是,这也是他一时的悲愤之言而己。以他个人渺小的力量,在那个强大无匹的恶势力面前,又能掀起多大的浪花、做出多大的作为来。所以,事情过了以后,千斤伯也只能草草地料理父亲的后事,苦苦地安抚悲苦的母亲。好歹,出了人命,又是一个根正苗红的无产者死了,那帮人也再不敢来拆千斤伯家的房子了。倒没让千斤伯一家落入更悲苦的生活情状里。
那个世俗的乡村社会,尽管是平庸低俗的。但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些合乎天地良心的道德规范,还是把身外在这个乡村社会里的乡民们,薰陶得孰厚温良。面对那个恶时代的暴虐,他们在内心深处,还是相当抵触的。但因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是一群最弱势的群体,只能始终隐忍着。不过,经了这两起人命事件,他们是有些可忍,孰不可忍了。
品芳父母一生善良温和,他们乡里乡亲的,全都看在眼里。但经这个恶时代的暴虐,一个选择了上吊自杀,一个被迫远赴牢城。千斤伯父亲,乡村社会里哪么一位孰厚睿智的,却因正当保卫自家的私产,而被人活活打死。这样的惨烈,绐这个乡村社会的震动,是何其大焉!不少人纷纷憎恶起那帮人来。但他们又无法明着对抗那帮人,只是趁他们行走在乡村田头的时候,劳作在田间的乡民们,会趁他们不注意时,拿起小石块或坚硬的小土块,"嗖"地一下向他们的脑后勺砸去,或砸后背,或砸腿脚,以此喧泄乡民们的愤愤不平。通常,乡民们这样做以后,总会迅速低身弯腰在田禾间,或松土,或除草,装做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让那帮人找不到了报复的对象。
这样的事情多了以后,那帮人自也感知到了来自整个乡村社会对他们暴虐的愤怒,他们也有点恐惧了。没事的话,就不敢经常往乡村田头跑。那些伤天害地的"革命工作",他们也懒慵了许多。
这个时缑,已经进入上个世纪的1969年。当局的执政者似也感觉到,自己手里的江山,再不能一塌糊涂地乱下去了。如果再乱下去,就彻头彻尾地无法收拾了。于是,向中小学生们提出了"复课干革命"、向工厂农村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力图要恢复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格局,以利于他们的稳固统治。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作派,显然是哪样的滑稽可笑。始乱者是他们,终治者也是他们。他们可曾知道,这个古老神州,经了如此这番浩劫,滿目疮痍,己经惨不忍睹了呀。这场浩劫,让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场浩劫,连这个国家的主席,都被整治得含冤弃世了,又伤了不知多多少少个原本热望着的人心。这一切的一切,又岂是能经短暂的修修补补,就能完好如初的?
话说1969年,文化革命已不复去年那样地疯狂,间歇地,也给千斤伯夫妻带来了稍许的安宁。但那个年代,物质太奇缺了。常常地,这对夫妻生活在那两间低矮狭窄的猪舍里,吃了上顿,还不知道下顿在哪儿呢。这种生存状态,常使千斤伯愁眉紧锁。幸巧,千斤伯会木工手艺,正应了"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老话,千斤伯总能靠偷偷地去接点木工活干,来勉强接济点家用。
夫妻俩经了这一场浩劫,对这恶时代,是充满了仇恨的。他们又承继着品芳父亲的意愿,一定要为老兆家生出一个男丁来。于是,在那样困顿的条件下,他们夫妻俩为了那个神圣使命,不惜疯狂造人。千斤伯在自家女人这块土地上,算是辛勤耕种,耗尽了自己的心血精力的。无奈天不遂人愿,数年间,品芳数度怀孕,数度生产,产下來的,竟然全是女婴。到1975年,千斤伯的膝下,己拥有了七个女儿。也就是说,品芳每年都有生育,但没怀上一个男孩。
尽管如此,这对夫妻仍不死心。1976年初,品芳又怀孕啦!这对夫妻如此勤奋生育,似乎每添了一个老兆家的生命,就是老兆家顽强生命能力的一种有力体现,一种对这恶时代的完美报复。数年间,那两间小猪舍里新添了不少条生命,可苦了千斤伯。为了坚强谋生,千斤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倒有十八个小时,总是忙碌这、奔波那的,不到三十岁的长身玉立男儿,背却微驼了起来。
1976年金秋十月,随着"四人帮"倒台的喜讯到来,品芳也为自己的老兆家,在那两间低矮狭窄的猪舍内,成功地生下了一个男孩。夫妻俩欣喜若狂,破天荒地里大办了一顿酒席,俩人喝啊笑啊地大吃大喝,直喝得酩酊大醉,直喝得桌翻椅倒。
一个星期以后,他们收到了远方监狱寄來的一份书面通知。说品芳的父亲在监狱里自杀身亡。说品芳父亲是在监狱里得阅一份报纸,知道远在台湾的国民党內,死了一位姓兆的政要,而品芳父亲昶自杀身亡了。后经狱方查证,这个死去的姓兆的国民党政要,正是品芳父亲的父亲。
千斤伯和品芳得获了监狱寄来的那份书面通知,便在自己所住的猪舍内安排下两张供桌,摆设了两个牌位,供上了不少供品,点插好了已燃的香。然后,夫妻俩对着两个牌位,盈盈地下拜了下去,长时间跪拜不起。
( 作者的话: 这个故事,实际上还没写完。接下来的题目叫做《千斤伯和他的儿女们》。续集不准备放在本网站上发了。还请读者文友们谅解!)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hrj/show/19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