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荐:多少年了,老街旧巷,行人来了又走,她还是她,什么也没变。春去秋来,这漫漫一生,如此而已。
春去秋来,这漫漫一生,如此而已。
一
“我十六岁就出嫁了。”她说。
我回她:“在那个年代,这太正常。”
“他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对我也好,只是跟着他日子苦了点。”
“可我不怕苦。”她补充到。
如今,她四十六岁,该是享福的年纪了,该停下手中的活,每天跳跳广场舞,回家做好饭菜等孩子们归来。
可她四十几岁的人,硬是活成了七十岁的样子。
“哪里敢停下来,一帮孩子要养活。”她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继续翻烤着炉火上的土豆。
这是我第一次见她。
多年以前,她跟着自家男人从农村来到这座城市,几年以后,他们有了三个孩子,两个男孩一个女孩,日子依旧清苦,可一家人过得也算快乐。
“跟着他我安心。”她嘴角稍稍扬起一个幅度,但很快又收了回去。
我不经想到了爱情。
何为爱情?
他初见她时,他想娶她;她初见他时,她想嫁他。
于他们,这就够了。
贫穷富贵,哪里计较那么多。
二
男人平时做些背东西的活计,收入不高,一家人生活得有些吃力,后来男人因为生病很长一段时间闲在家里,她实在没办法,便常去娘家,空着手去,拿着米、面回来。
村里人骂她:“都嫁出去了,不但不孝敬爹娘,反而经常来讨吃的,不要脸。”
她赔着笑脸:“总不能让孩子饿死。”
后来她爹娘也说:“我们老俩口也是靠众多姊妹养活,你不要再来了。”
她才知道,她的兄弟姐妹已经开始排挤她。
东拼西凑了些钱,最终她决定在城里做点小生意,卖烧土豆。
可哪那么容易,那个年代里,这小城市不发达,人少,她的土豆卖不出去,屋里的娃饿得哇哇大哭。
慢慢的小城开始发展起来,城里人也多了起来,她的烧土豆卖得很好,男人病好了又开始干活,两个人赚钱,家里条件好了些,她在中秋时节给父母寄了一笔钱。
明月光,亮堂堂。
她以为,生活终于朝她撒来了阳光。
可她不知道这样看似平坦的生活还会给她致命一击。
最小的孩子长到三岁时,她男人死了。
她的天塌了。
人家说,男人是得痨病死的,累死的。
她不信,背着哭闹的孩子守了男人一夜,可男人再没有像往日一样问她天亮没有。
她终于嚎啕大哭。
阳光没有来,她迎来的是暴风骤雨。
处理完男人的后事后,她欠了一屁股债,出于生计,她依旧做着卖烧土豆的生意,这一做,就是十五年。
三
她把男人的孤母接来城里,帮她带两个年幼的孩子。
我问她,有没有想过改嫁。
她回答说:“我有三个孩子,谁会要那么大一个累赘,要我抛弃他们,我又怎么忍心。”
就这样孩子渐渐长大,最大的女儿初中还没读完,就辍学打工了。
她几乎是哭着:“不是不让读啊,我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她读啊,可她成绩太差,我实在是没办法。”
后来大女儿去了很远的地方,一年两年过去,大女儿始终没有回来,后来,女儿回来给她买了个手机,然后又走了。
好在女儿常给她打电话,时不时寄些钱回来。
因为有女儿的资助,她陆续送两个儿子上了小学。
年过几载,小城终于变成了大城,各种各样的花式小吃遍布了街头巷尾,她的烧土豆也越来越难卖出去。
所幸邻里总来照顾她的生意,一传十十传百,整条街的人,都知道她的不容易。
她把这份善意揣在心间,一晃就是好几年。
转眼间,两个儿子上了初中,学习不努力成绩又差,还学着班上家境好的同学开始跟风要去报补习班。
她语重心长劝告负担不起,最终换来两个孩子跟她置气,她咬咬牙,一张张血汗钱就这么用出去。
开销很大,她不得不每天烧更多的土豆来卖,婆婆快七十来岁的人,为了多挣些钱,颤颤巍巍的在街门口守着她的摊,而她只能去离家稍远的地方,只为错开摊位容易卖得更多。
她越发沉默,心里的苦啊越积越多,一件件大大小小的琐事将她心里的瓶子装了个满,一天两天,慢慢发酵,到最后苦得不像话,一开口,便是大把大把的眼泪。
到如今,她的一双手已经不成样子,像快要枯干的树根,一张脸皱纹遍布,黝黑暗黄,再往上,便是疲惫的眼和黑白的发。
她老了太多,她把这份衰老归于岁月。
可她也深知,贫穷和不幸才是罪魁祸首。
命运啊,像是一张大网,她努力挣脱,最后放弃挣扎。
上天什么都慷慨给她,贫穷、孤苦、不幸……却独独不舍得给她叫幸福的东西。
多少年了,老街旧巷,行人来了又走,她还是她,什么也没变。
你在说,婆婆,给我来个烧土豆时,她翻土豆的手明显的顿了一下,眼神也随暗淡下去,但这只是一瞬间的事,下一秒,她眼中的光茫亮起,而这次,是因为她等了好久,终于有人来买她的土豆。
春去秋来,这漫漫一生,如此而已。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sgwz/show/14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