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想拥有一个温馨的家,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温馨家的含义。
一个家温馨与否,与贫富贵贱无关。你看社会上有多少富豪换了糟糠之妻——结了离,离了结;又有多少明星的家——破了圆,圆了破;如此折腾的家庭还会温馨吗?再看看多少贪官从社会里的精英变成阶下囚。他们之所以敢践踏公认的道德底线或者触犯法律,究其起因,都与他们没有一个好的家风有关。
一个良好的家风,即使是蓬户柴门也会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的邻居刘老师家的家风就是最好的佐证。刘老师的母亲今年已经九十几岁了,她还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她的三个孩子都很有出息——一个是国家机关干部,一个是企业家,还有一个是老师。虽然三个儿子都已经退休,但他们家的家风依然潜移默化着下一代。要知道刘家老太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能够培养出三个高学历的儿子,是何等的不易。我问刘老太有什么诀窍?刘老太笑呵呵的说:“是勤俭二字,勤:不但自己要勤劳,还要培养儿子吃苦耐劳的精神,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俭:平时省吃俭用,但唯独不能省孩子的读书钱。”
每当看到刘老师搀扶着母亲,踏着夕阳的余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慢慢散步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记录下这幅感人的《孝子图》。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请教刘老师:“你们的家算得上是一个模范家庭了,你的母亲教子有方,能不能透露点经验?”
刘老师说:“我的母亲目不识丁,虽然不会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但她的行为比诗句还要有‘诗意’——过去我们小的时候,吃不上米饭,主食是麦粥或者玉米稀粥,碗里的粥吃完后,娘不准我们离桌,必须把碗边上粘着的粥吃尽,筷子失去了它的优势,我们学着母亲把舌头伸出口,把碗边上的粥全部舔尽;更不要说掉在台上的饭粒,必须一粒不落的放进嘴里才算过关。我们在这样的家规里,兄弟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直到现在物质富裕了依旧保持俭朴的传统(当然现在不用舔碗这个举动了)。”
刘老师接着说:“我的母亲为了兄弟三都能受到学校的教育,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晚上回到家还要纺纱织布,做针线活。每当我们做作业的时候,母亲默默地坐在旁边纳鞋底,好似老僧入定,从不跟儿子打岔。母亲以她的毅力和勤劳化作鞭子,鞭策我们兄弟三奋蹄疾驰。无声的鞭子,阻吓了我们偷懒和玩耍的欲念。在我眼中,母亲虽然不能和‘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典故相提并论,但她伟大的母爱一点也不比典故上的人物差。不像现在有的母亲一边手中抓着麻将,一边口中呵斥着自己的孩子做作业,这样的母亲能教育出好的孩子?我们往往发现,孩子的功课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反而对麻将牌已经烂熟于心。这是为什么?这是身教重于言教啊!”
刘老师还说:“尊老爱幼,人人都能理解,就是长幼之间相互尊敬爱护。可就是我没有文化的母亲,却能诠释出更深的哲理来,母亲说:‘尊老的行为本身就是爱幼,让孩子懂得感恩,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孝道,在践行孝道中,培养孩子的善良仁爱的心。’这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家风。”
一个孩子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志向的确立,影响着孩子成长的过程。良好的家风犹如一颗小树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茁壮成长。
说起家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一大串——勤劳俭朴、善良正直、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无异于愚昧无知。我们要向刘老师学习,把好的家风根植于心,践行于身。
我把刘老师家的《孝子图》拿来共同欣赏,以作共勉。
养儿育女树家风,
尊老爱幼驻心中。
母子相携乡间游,
白发绿野夕阳红。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qgmw/show/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