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岐山人,在西安呆久了,还真会想起岐山臊子面,它就像酒瘾一样盘绕在嗓子口,隐隐待发。
出门在外,我们这些被看做漂泊者的游子们,吃的基本是百家饭,今天这家饭馆一顿,明天那家饭店一餐,从面食饺子米饭几乎是尝遍了我们附近四村八乡,虽然我们只是为了一顿之温饱,可我们俨然成为了一群不是美食家的美食评审大师们了,姑且不去评论那些话题以外的美食名称,就以我们岐山臊子面来谈谈我的感想。
每当看到一家新开的挂有岐山字样的面馆,我都要去走访走访,当然这不是去拜见乡里乡亲,而是为了能品尝一下来自家乡的饮食味道,可奇怪的是每当我踏进这些面馆,真正的家乡味道几乎没有一次能百分之百的体现过一次,我有时也怀疑这些开面馆的老板们是不是真正的岐山人,于是在吃饭时故意和他们唠唠家常,他们也回答的地地道道,岐山对于他们也相当熟悉,但家乡美味的香到底跑哪里去了呢。
仔细回想,其实问题很简单,地道的岐山臊子面有几大特色,就是煎,稀,汪。薄,劲,光。酸,辣,香。而恰恰这几种特点就给臊子面局限了一个特殊的环境范围,它可以作为一个品牌在全国传播,但却不一定能大范围在全国推广,因为口味,也因为习俗,更因为它特殊的家乡氛围。
外面吃饭的人多以打工阶层为主,在面食上多以量为主,在吃的主题上突出一个饱而不是味,这个味只能在第二位了,所以也就脱离了臊子面特点里“稀”的概念,而让味觉概念疏于分散。再就是人们对于醋的喜好不同,让酸不能以家乡人的爱好而挥洒自如,而去迎合其它外地人的口味才让臊子面变的不伦不类。其实大多数臊子面也都是岐山人在做,他们也想做出一份地道的家乡味道让人们品尝,可他们却有陕西人一样的真诚,憨厚,他们卖出的是面,但捧出的是一颗善良的心,他们不得不放弃所谓臊子面的狭隘定义,去让这些常年在外的兄弟姐妹们吃个饱,吃一个恰到好处的味道。
有些时候我也错怪了他们,也恨他们给岐山臊子面丢了脸,当明白了许多道理后,我依然还会像原来一样继续打听吃岐山臊子面,但这时候我去品尝的不仅仅只是面的味道,还有乡情,因为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岐山精神发扬出去,让他们吃起岐山臊子面,就像想起我们常年在家的兄弟姐妹,以及朝思挂念我们的父母亲。想起那个把你装在心里,念念不忘的爱你的那个人……
评分:9.1分
文章内容不代表凯硕文章网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shuzu.com/qgmw/show/110440.html